新闻提要■马来西亚棕榈业在疫情爆发后面临严重缺工,迫使业者投资自动化技术及机械装置。
精句选粹■"We've seen that the industry is starting to invest more in mechanization because of the labour shortage," said 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 the chief of the state-run Malaysian Palm Oil Board(MPOB).
马来西亚南部永平市(Yong Peng)一处棕榈园最近来了一批打扮奇特的工人,他们上半身穿着酷似喷射背包的装置,从肩膀到手臂都有活动式杆子支撑,杆子前端装有一把长柄镰刀,让他们不费力就能轻松採收棕榈果。
这批奇怪的工人其实是马来西亚理工大学(UMT)的研究生,而他们正在研发能为棕榈採收工省力并加快採收速度的机械装置,盼能解决近年来马国棕榈油业头痛的缺工问题。
参与这项研发计画的研究生拉姆利(Haziq Ramli)表示,棕榈採收所使用的长柄镰刀一支重达八公斤,对採收工来说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工作,但有了这套被称做「穿戴式外骨骼」(wearable exoskeleton)的装置后,「一人就能採收十公吨的棕榈果」。
带领这项研发计画的资深研究员萨拉玛特(Hazlina Salamat)表示,测试结果显示这套装置能让採收工的肌肉疲劳减少22%,工作耐力也能提升47%。
种植业者开始转型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近日持续和棕榈种植业者Sime Darby Plantation合作测试装置。拉姆利开心表示:「以后我们就能靠较少人力完成一样的採收量。」
除了Sime Darby之外,马国其他棕榈种植业者也开始尝试运用新科技弥补人力短缺,例如IOI Corp、Boustead Plantation及FGV控股公司利用无人机来喷洒农药、绘制产区地图并监控棕榈生长情形。
IOI表示今年该公司投入自动化与机械化技术的预算较去年增加1倍,除了无人机之外还使用电动独轮推车及电动棕榈採收刀,成功让人力需求减半。
长久以来棕榈种植一直是个高度劳力密集的产业,因为棕榈园通常位在山坡地且棕榈树很高,导致机械採收困难重重。过去东南亚劳工成本低廉,使马国业者长期仰赖外籍劳工负责採收,迟迟不愿投资自动化技术。
缺工问题日趋严峻
马国棕榈採收工有多达80%是印尼移工,但疫情爆发后因各国边境管制,让马国棕榈园面临前所未有的缺工问题,光是今年人力就短少12万人,且未来随着劳工成本攀升,缺工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局长卡地尔(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表示:「劳工短缺促使棕榈产业开始扩大投资机械化设备,这股趋势逐渐成熟。」
无人机服务业者Meraque主管伊斯迈尔(Razalee Ismail)表示:「新冠肺炎加速棕榈种植的数位转型,现在业者更愿意投资试用新技术。」
2018年Meraque旗下只有两台无人机,但疫情爆发以来无人机喷药服务需求暴增,如今Meraque无人机阵容扩张至62台,未来还要增加100台才能应付需求。伊斯迈尔表示一台无人机抵六名工人,吸引FGV、Boustead及Sime Darby签约成为客户。
马国政府在疫情爆发后逐渐正视缺工问题,因为劳工成本攀升、产能下滑都将削弱经济竞争力,于是去年底马国政府与业界共同投资6,000万马币(约1,300万美元)发展农业採收自动化计画,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减少人力需求。
目前马国棕榈採收工平均每人最多只能承受3万坪採收面积,未来五年预计提升到每人15万坪,在更长远的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精进,每人最多可完成30万坪农地的採收工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