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缺水危机再度浮现,由于南台湾雨量创下近30年新低,南部各水库蓄水率逐日下滑,南化水库跌破6成,曾文水库只剩2成,各界担心前年的百年大旱恐将重演,日前高雄市长陈其迈提醒民眾与产业节约用水,经济部随后也将高雄水情由正常转为「提醒」的绿灯,台南更转为「减压供水」的黄灯,水情正渐吃紧。

台湾降雨量甚丰,但近6成流入大海,以2018年的资料,这一年台湾降雨量872亿吨,其中流入大海501亿吨,被太阳蒸发了207亿吨,渗入地下也有50亿吨,最后真正被使用的水只有167亿吨,占总降雨量仅20%。这样看来,台湾年年面临缺水危机,并非老天爷不给水,而是我们没有把水给留住。

何以我们盖了20多座水库,却没有把水给留住?这是因为台湾有7成的雨水都集中在每年5~10月降下,而11月至次年4月的降雨量不多,前者称为丰水期,后者是枯水期,丰水期每遇颱风豪雨,水库经常满到必须泄洪,由于雨水过度集中的特性,若每年11月水库不装满水,接下来为期半年的枯水期,大家的日子就难过了,这个问题尤以南部更为严重,因为南台湾枯水期的雨量少得可怜。

由此可知,台湾的雨水不是不够,我们每年所用的水占降雨量仅2成,雨水自然是绰绰有余的,问题出在我们留不住丰水期的雨水,若留得住,枯水期自然不会缺水。那么,该怎么把水留住?事实上,过去20多年,政府提过不少对策,例如曾文水库越域引水、高屏大湖、稳定南部供水计画等等,遗憾的是,这些计画经常推动到一半就无疾而终,以致如今南台湾的供水依旧危机四伏。

举例来说,曾文水库越域引水早在2003年已陈报行政院,这项计画着眼于曾文水库总蓄水量近6亿立方米,为翡翠水库两倍,但受水文条件限制,曾文水库长年「有库无水」,反观,高雄虽有丰沛河川水却「有水无库」,此一计画就是要把高雄荖浓溪的丰沛水量引入曾文水库,留住丰沛的雨水,解决南部缺水问题。不幸的是,2009年莫拉克风灾重创南台湾,越域引水工程被当地居民认为是小林村崩塌的元凶,虽然工程会随后的调查报告证实两者无关,惟这一报告未被民眾接受,致使越域引水工程难以继续进行。

此外,经建会(国发会前身)也于2011年5月通过「稳定南部供水计画」,对于南部水情告急,这项计画除了对淤积严重的曾文、南化及乌山头水库进行清理及改善,也计划兴建高屏大湖,预计于2016年完工后,每天可增加供应十多万吨的水,但随后此一计画也遭反对以致半途而废。事实上,高屏大湖原名吉洋人工湖,早在2000年已着手规划,当年经济部表示,吉洋人工湖相当于五个澄清湖,完工后对于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资源环境及供应南部用水都是有利的,然而20年过去,如今安在哉?

平心而论,老天爷是善待台湾的,每年给我们这么多的雨水,问题出在我们没有能力留住这些水资源,以致每隔几年就会看到从中央到地方首长祈雨,试想,政府20年来提出了多少稳定供水计画,若这些计画能与民眾努力沟通,下决心如期推动,如今还需要年年祈求天降甘霖吗?

政府施政成败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在缺水这个问题上,台湾有天时的优势,一年降雨量逾800亿吨,是我们用水需求的五倍;就地利而言,台湾遍布山林得以涵养水资源,只要政府善于施政,台湾根本不存在缺水问题。显然,问题出在人和,而细究人和的困境,不在于政府没有计画,如前所述,20多年来政府稳定供水计画多矣,症结出在计画的推动,与社会的沟通明显不足,以致每个计画所擘划的供水愿景,至终全沦为纸上谈兵,难以实现。

我们呼吁新阁儘速检视昔日相关的稳定供水计画,找出无法推动的关键,由陈揆亲自协调沟通,以让这个年年在台湾上演的抗旱、祈雨画下休止符。尤其该注意的是,供水是否稳定,除了关乎民眾生活品质,也与厂商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企业长期以来投资台湾最担心的五缺,其中一缺即是「缺水」,这个问题若不彻底解决,日后还有谁敢继续投资台湾?长此以往,台湾经济将很难让人乐观。

#降雨量 #缺水 #供水 #台湾 #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