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气候变迁备受关注之际,减碳固然为重要课题,但因气候变迁所导致的水资源稀缺,各产业也得积极应对。即使不属于用水大户的金融业,除了能帮助客户提高水资源韧性,自身在评估气候风险时,亦可将缺水情境纳入考量。

台湾歷年平均雨量约2,500毫米,水资源理论上并不匮乏,然受到季风吹拂,及中央、雪山山脉拦阻水气,降雨分布极为不均。荣登2022年雨王的宜兰西帽山,虽以破12,000毫米的纪录创下新高,但南部地区与之相比即显得微不足道,像是台南测站去年仅有1,000毫米。而造成南部水情拉警报的罪魁祸首应是颱风,去年虽有如梅花、轩岚诺等秋颱,惟影响范围却以北台为主,未能替南部带来足够雨量。

颱风过门不入致使水情告急,2021大旱的记忆犹新,2023唯恐噩梦再临,次数频繁不免教人担忧这已非偶发个案,而是气候变迁下之常态。事实上,中央气象局统计,自1958年至2020年每年平均发布颱风警报的颱风个数约为6.6个,但在2010到2020年间已减至每年平均4.8个,去年更是只有三个颱风发布警报,侵袭台湾的颱风似乎正呈递减趋势。

若此态势为真,国内有关产业将不可不审慎面对,如首当其衝的农业,前年旱灾才酿成逾数十亿农损,嘉南地区如今又得启动一期稻作停灌休耕,农民权益保障可谓首要之务。除此之外,随着南科逐渐形成产业聚落,落脚当地的若干用水大户,亦得主动因应日益频仍的缺水风险。当然,国内不少企业正试图增强水资源韧性,不论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甚或将水管理纳入经营策略。例如台积电,每年各厂区都投资可观金额,让一滴水平均可使用3.5次以上,而广获各界称许。

然而,各家公司条件不一,不见得都能比照台积电,是以往往需要包含资金挹注在内的外部资源协助,这其中就少不了金融机构的角色。换言之,不只碳议题,水资源也可望成为永续金融另一发展重点,透过金融商品之渠道,引导客户更重视水资源稀缺风险。譬如将水资源利用与连结贷款结合,客户如能显着改善水资源使用率,即给予优惠利率以鼓励其转型。

另一方面,金融业自身也得审慎评估客户端所涉及的水资源转型风险,亦即客户面对水资源相关政策、法规、技术与市场变化,是否衍生不确定性及财务损失。金融业用水量或许难与制造业比拟,但实际上,企金客户当中却不乏用水大户。尤其经济部将对单月用水量超过9,000度的企业开徵耗水费,可能迫使业者增设节水循环设备应对,额外的成本负担恐因此增添财务压力。

对此,今年底前即将上路的气候变迁压力测试,先行办理的银行、保险两业别,或许就可以考虑把水资源稀缺列入分析情境。其实气候风险分析首重情境设定,虽说国内现行作法多已接轨国际,惟诸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委员会(IPCC)、绿色金融体系网络 (NGFS)所揭橥之情境,仍以温室气体排放浓度为基础。

跟水议题关联者,则着重于洪灾的实体风险,如暴雨淹水对于不动产担保放款的影响,乾旱缺水之评估相对较少。鉴于国内近年水情屡屡吃紧,金融机构若能藉由气候风险分析,更确实地掌握旱灾对企业营运之衝击,并据以推估信用风险的潜在变化,应当有助于强化气候变迁风险之因应能力。

#气候变迁 #颱风 #平均 #台湾 #水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