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回想一下,你上一次跟你的手机「对话」是什么时候呢?
过去十多年来,人工智能(AI)的发展一直都没停过,但往往兴起的声量都是短暂的。
就像新手机的智慧助理,当你尝试叫他帮你安排行程,或是问问它懂什么笑话之后,往往还是觉得自己动手指比较快,让专业的来。
但这波AI风潮就很不一样,从ChatGPT与AI绘图开始,前者只花了5天就达到百万用户,远快过Facebook的10个月与Instagram的2.5个月,后者则是快速成为创作工具的一部分,更在网路社群上引发不少正反论战。
AI到底有多厉害?就定义来说,AI可以「理解人类的指令,从庞大的资料库中,进行创作」。
就结论来说,AI可以帮你写文章、写程式码、画画、做投影片、做影片懒人包。
或是直接回答「我晚餐吃什么比较好?」这种结合了健康、口味、交通、人潮等各种资讯的决策性问题。
你可能不禁感嘆「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我认为端看我们如何处理这段人类与AI的「磨合期」,以及是否有针对以下几个面向採取行动:
一、制度:我们需要更完善的法规去保护人类的创作,因为AI创作的资料来源仍始于人类,唯有让人有诱因继续创新,AI创作才不会进入死胡同。
二、教育:AI是强大的工具,而使用工具背后初心的善恶,会直接决定结果的利弊,因此品德与人文教育势必会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沟通:AI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许多模糊地带,例如AI绘画是不是创作等,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沟通、理解与包容,别让AI当前,人类反而自己网内互打。
四、感受:AI仅能「理解」,但只有人类能「感受」,在善用AI的过程中,仍须用心去感受我们的受眾需要什么,成果才会是圆满的、有温度的。
最后,不少人会将AI称作人工智慧,但我比较偏好称之为人工「智能」。
因为我始终相信「智慧」是在人类身上。
唯有人类发挥自己独有的「智慧」、「感受」与「同理心」等特长,面对AI来敲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我们才能一起携手前进,共存共荣。(作者为科技数据公司创办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