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贸格局的改变,区域政经形势的演变,是各国政府今年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劝和-促谈」,出现在「关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无论是俄乌「战争与和平」的抉择,或是化解中东伊朗和沙乌地阿拉伯在政治上的长期对峙,中国大陆均将扮演关键角色,其广结善缘、争取信任的等距外交政策,在乱世当中,独树一格,能否就此进入「劝和-促谈」的新阶段,仍有待现实的国际政治检验。
在俄乌战争一周年前四天,美国总统拜登造访乌克兰首都基辅,亲身涉险进入战区,用最具体的行动支持乌克兰。而在战争周年当天的2月24日,中国大陆则提出「关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着眼于和平解决衝突、「劝和-促谈」的12点原则。「(乌克兰)危机」的用词,既不是俄罗斯总统普丁发动的所谓「特别军事行动」,也不需要界定「谁是战争的侵略者」。重要的是,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对此还表示,希望能够会晤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
由于法国总统马克宏在该文件公布之后就宣布,将在4月上旬出访北京,而义大利总理梅洛尼也将接续访中。在此之前,德国总理萧兹则早在去年11月,就已经率领庞大的企业代表团到北京访问。欧盟GDP前三大国家在与美国支持乌克兰的国际氛围下,也开始正面应对中国「修补」和欧盟的政治关系,而最重要的成果,将莫过于重新启动在2021年被欧洲议会冻结批准程序的「中欧投资协定」。
面对外在政经情势的世纪变局,中国大陆所展现的战略定力,分为「解决自己的需求」和「协调别人的争议」两个方向。后者见诸于「关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之提出,前者则无疑是「广积粮」的落实。
中国大陆的经贸发展需要石油,今年疫情解封之后,对于中东国家的石油更是需求孔亟。然而由于中东两大油国-沙乌地阿拉伯和伊朗,在政治上的长期对峙,植基于伊斯兰教分属多数的逊尼派和少数的什叶派,宗教和歷史、政治和军事,问题复杂,纠结难解。中国因此两边应对,维持等距外交。
在新冠疫情过后,从去年迄今,能源通膨飙升,影响各国民生经济,人民苦不堪言。美国总统拜登、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去年7月和12月,亲自造访沙乌地阿拉伯。拜登希望沙国发挥影响,减少石油供给,以抑制能源通膨,结果无功而返。反观六年没有出访沙国的习近平,在2022年12月7日到9日,专程前往沙国首都利雅德,参加第一届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以及由沙国、阿联酋、科威特、巴林、卡达、安曼共同组成的「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彼此互动热络。两者相比,当是因为「政治上,礼尚往来;经贸上,互惠共荣」,有以致之。
如果中国大陆需要的是中东的石油,则阿拉伯国家需要中国大陆的,就是贸易、投资、以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12月,第一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的举行,意味着外交舞台的搭建。而伊朗总统莱希为了确认中国25年投资伊朗4,000亿美元、以取得石油供应无虞的长期合约,在今年2月14日到16日,前往北京进行国是访问。由于双方同样都受到美国各种形式制裁,习近平除了推动与伊朗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强调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将「毫不动摇发展同伊朗的友好合作」。
中国大陆居间取得两个中东对峙国家的信任,其来有自,这几年则是外交成果的收穫期。一方面,上海合作组织曾经在2017年,将南亚地缘政治上的敌对国家,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时纳入,2021年也已经进入履行伊朗(伊斯兰教少数的什叶派国家)成为会员国的程序,还将要新增埃及、沙乌地阿拉伯、卡达(三国都是伊斯兰教多数的逊尼派国家)。而2006年成立的金砖五国组织(BRICS),今年轮值主席国南非则表达,希望今年能将决定申请加入的门槛,以及是否要增纳,包括沙乌地阿拉伯和伊朗在内的各国,能否成为新的成员国。
换言之,无论是现在进行当中,或是今年将要进行的区域或国际组织,大陆扮演均关键角色。上海合作组织,顾名思义,不言而喻;金砖五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四国的GDP合起来迄今,不到大陆的一半。得道者多助,国际经贸投资和地缘政治互动,「劝和-促谈」做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仍然必须奠基于寻求共同利益之所在,而加入国际或区域组织,将是重要指标。(本系列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