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手发现柏杨大学毕业论文《政治斗争研究》影本手稿者,也是「柏杨迷」的大陆资深媒体人杨仑说,从论文架构、写作逻辑和思考方式可见,与40年后的《丑陋的中国人》一脉相承。着眼点都落在传统文化累积的「毒素」上,只因论文选题以「政治斗争」为切入点,角度虽不同,但试图解决的问题、批判的原则与哲学如出一辙。后来提出的「酱缸文化」及世俗化批判,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杨仑发现,一般对于柏杨作品的研究,大多从1953年他33岁在《自由谈》杂志发表第一篇散文为起点,如今,这本1946年4月他26岁发表的毕业论文,已隐然流露出他「只为苍生说人话」此一终身践行的人生观、歷史观,别具意义。
杨仑称,论文中,柏杨以流氓、出版物、术谋等社会生活中习见的现象入手,由小及大解构与思考主题。这种思考也贯穿柏杨一生的创作生活,杂文、小说或歷史。他以市井小民立场看待社会、传统文化问题,他批评的正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
杨仑表示,柏杨在论文中特别以专章介绍了「民族性」之于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中国民族性优点是爱好和平与平等、中庸精神、坚韧宽厚、宗教思想淡薄。缺点是缺少理论思想、缺少彻底精神、缺少组织力、缺少知识欲、重形式轻实质。
论文指出,「政治斗争的唯一武器是群眾」、「领袖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群眾是主人,领袖是仆人。」惟一旦夺取政权,「唯利是图的流氓政客,便会千方百计的挤了进来,……他们唯一的要务是博得领袖们的欢欣与信任,以便争夺权利,凡是阻碍他们这种企图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
此外,这本论文参考书目很特别,还有中共机关刊物《新华日报》、《群眾》、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民主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可见柏杨做学问海纳百川。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