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府体制一般划分为「半总统制」或「双首长制」,原本两岸、国防、外交事务系由总统所主导,然总统却不受国会监督,行政部门又以总统意志为依归,致国会未能充分发挥强力监督及制衡作用。此次总统大选,主张「务实台独」及一再重申遵循蔡英文两岸路线的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仅获40%当选成为「少数总统」,而主张「九二共识」国民党及「两岸一家亲」民眾党获60%选票。

尤其民进党在立法院席次未能超过半数,少数总统及丧失立法院主导权,将制约民进党政府两岸政策之暴衝。特别是国民党籍韩国瑜、江启臣当选正副立法院长,绿白政治竞争及争论加剧,皆让蓝白未来在立法院合作可能性极大化,其合作领域究竟有哪些?这利于限缩少数总统赖清德倡议「务实台独」激进两岸路线吗?对两岸关系发展又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呢?

检视马英九主政期间,两岸立基于「九二共识」双方签订23项协议,标志着两岸和平发展里程碑。然而2014年爆发太阳花学生反服贸运动,主要理由来自于两岸政策决策缺乏透明度,忽略国会监督的重要性,执政的国民党同时掌握行政和立法部门形成「一致性政府」,造成两岸协议摆脱国会参与及监督困境,引发社会大眾之质疑。

时任立法院院长王金平曾主张设立「两岸监督小组」,提出国会必须负起实质监督两岸协议的责任。处于反对党位置的民进党则认为应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强化国会对涉及两岸人民权益协议加以监督。反观蔡英文主政期间,因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中断两岸协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此时期也是民进党完全执政,同时掌握行政权及立法权的「一致性政府」,在国会中掌握绝对多数。

若民进党有心要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并不存在技术、程序及政治困扰。民进党主政期间两岸政策实施具有3项缺失:一、两岸对话中断,政府欠缺对话管道,无法管控风险;二、两岸交流大幅下降,尤其在两岸观光客及学生交流;三、两岸决策专断、缺乏监督、决断专行,言行不一;承诺「两岸监督条例」立法,歷经8年几乎毫无进展。

就此而论,若要缓和赖清德主政后两岸关系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及治理困境,可以促进国会对两岸法律制定及修正功能、两岸监督协议法制化、强化国会监督立法功能,针对阻碍两岸交流限制性措施提出质询要求政府部门改善,建立两岸政策委员会或监督小组及促进两岸议会交流对话,以涉及两岸民眾权益问题关注为优先。

反对党要参与介入两岸政策决策、规画及执行,可从强化建立国会监督功能开始,建构更严谨的两岸政治议题协议监督机制。此外,蓝白在立法院合作组成政治联盟,可质询行政部门阻碍两岸交流限制性措施。

蓝白若能在国会中针对重大公共政策议题进行实质合作,尤其是攸关台湾未来发展的两岸政策,此或将能有效限制赖清德可能暴衝的两岸路线。(作者为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总统 #协议 #两岸政策 #立法院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