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五月臺湾进入Covid-19疫情三级警戒,居民的移动地点、范围处处受限,当时紧张不安、失去自由的心境至今歷歷在目。臺湾因有SARS经验,整体疫情控制比起他国显得稳定,但为期近三个月的束缚就让人感到窒息,难以想像国外严峻时期如何炼狱。直到现在二○二四年,新冠肺炎病毒仍持续变异,冬季疫情升温,可人们已不再惊慌失措;医疗界对于病毒有了基础的认知,疫苗也随着病毒变异不断研发调整,疫常俨然成为新的日常。

《叶朱莉医师》背景为医疗界对新冠肺炎仅有初步认识的时期,叶朱莉为此到纽约进行考察研究,与专家交流,试图对抗世纪瘟疫。虽然药物、疫苗研发尚在实验阶段,仅仅广泛认知到感染率与免疫力相关,但已让叶朱莉医师更加确信日常饮食、身心保健的重要性。就算在三级警戒的状况下,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着维繫,叶朱莉仍需接触许多人,不论是病患对疫情的恐慌还是父亲疏忽染疫,都让她意识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个人身心健康。

社会运作因男女差异而有不同分工,家庭教育多依赖母亲,对女儿和儿子的教育经常有所差异。叶朱莉的生活思想「生有时死有时,凡事都有定期」正是她母亲格言式的教诲第一则;她母亲信奉基督教,爱分享圣经故事,对女孩还会特别讲圣经中的女性故事,养成了叶朱莉诸多行为准则,像是不能婚前性行为的观念。叶朱莉的父亲便担心女儿和妻子一样可能被家庭负担或其他信仰压抑,导致无法自由且全力地发挥才能。相对而言,叶朱莉的弟弟叶朱华,思虑显得单一许多,一心一意想着如何赚钱,进而忽略了与自己生活的母亲身体状况,等发现异样时母亲已肺癌末期。对于母亲癌末病亡,叶朱莉不只相当自责自己远在异地,怨怼弟弟的同时,却又想着不该与手足闹翻,最终将思绪压抑在心底。

当叶朱莉成为母亲,对女儿和儿子的家教也有所不同。叶朱莉教示儿女「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善用自己能力条件持续努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能从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叶朱莉对女儿则更进一步提醒「年龄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不能再如学生时期单纯,应开始留意对象结婚生子,毕竟女性大脑会因生育而更加成熟,完成「这样的阶段」有助于未来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叶朱莉对儿女不同的引导方向,可看出对儿子比较是对一般人、普遍的哲理,对女儿则还有女性独特的思量,间接反映出社会对男女不同的角色要求:男性专注于自我栽培,赚钱养家;女性则不只要培养自我,还需想到生育问题。医疗科技解决许多生理问题,却似乎没有减轻太多女性的心理负担。在匿名发言平臺总能看见不少女性呼吁女性多注意妇科健康,显示女性因身体内分泌变化且思绪细腻丰富,比男性更早意识到初老、老化问题。原本女性思虑的面向就比男性更广泛,资讯发达竟可能让女性心理负担更加复杂。

在医师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叶朱莉同时亦注重对人文社科的学习,让自己「对人产生医学院学生分外的认识与同情,胸怀也比同期同学宽广」;她也和室友们一起听过几次女权演讲,多少培养了女性意识,认为「女性如果不能参与立法,改变至少一半世界」的话,只能用和男性一样的思维争取平权,那世界只会更糟。因此叶朱莉特别关注女性医疗,参加完里民会议甚至萌生每月和邻里的妇女们谈谈身心保健的想法;执业时更会「认为妇女兼顾家庭和社会双重负担而老人奉献一生」而对妇女及老人患者从宽衡量,使用健保制度下的设备进行健康检查。像叶朱莉这样的女医师,结合了理性的医疗诊断和感性的个人情思,让患者得以提早发现并治疗疾病。

叶朱莉的自我养成,无论来自母亲的传统伦理,爱家爱子女,或人文通识、讲座,特别是哲学,她都活用女性思想,并不钻牛角尖,而以能落实实践为准。因医疗实践多会深入微小世界,就像她室友们透过厘米、毫米、奈米,进入微小世界来谈论生命、细胞、病毒。这样看生命看生活看世界,不失可能的神秘,又省思了真善美这些义理。随着叶朱莉的步调,对Covid-19、病毒有了或深或浅的理解;也明白男女差异不只攸关社会问题和价值观,亦关乎疾病好发机率,女性不同年龄层还有不同生理内分泌状况,该如何保健及预防生病永远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在共同经歷过一场世纪瘟疫之后,叶朱莉的境遇或许能对人产生各式各样的启发,而后让人逐步踏实。

#女性 #病毒 #女儿 #朱莉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