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水产试验所为解决澎湖堆砌成山的牡蛎壳,15日办理「牡蛎壳资源化处理设备操作及相关资材大量去化案例介绍发表会」。澎湖渔业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谢恒毅表示,牡蛎壳妥善大量的在地去化处理,是农业部推动重点,要让目前被视为废弃物的牡蛎壳从垃圾变黄金。
澎湖养殖牡蛎平均年产量约为1200公吨(净肉),约3成留在澎湖当地作为剥壳和烧烤方式利用,相当每年在澎湖产生1900公吨的废弃牡蛎壳,加上蚵壳上残余的蚵肉,经日晒后便会产生臭味、吸引蚊虫,且因无处可去,歷年已累积约6万吨牡蛎壳,于暂置场暂时集中管理,成为地方公害。前年底,甚至成为县长选举攻防热门议题。
然而,牡蛎壳属于生物性碳酸钙,具有多元应用潜力,已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和医美等领域。像可作为人工关节、牙材等医疗使用的生物性碳酸钙,每公斤价值破10万元,若做肥料使用,每公斤也10至20元。
所以水试所澎湖中心发展生物性碳酸钙循环经济,採可移动概念,建立首套牡蛎壳资源材料化产线原型,将牡蛎壳磨化成粉,提供后端利用文创商品和再生绿建材复合式循环资材等使用。
谢恒毅指出,透过这套牡蛎壳资源材料化产线,生产出的牡蛎壳粉每公斤成本约3元,牡蛎壳可摆脱被称为废弃物,而叫资源,让垃圾都可变黄金,后段谁要透过资材利用都可以。且若可在结构性建材上突破,那非但歷年累积的余量都能彻底解决,甚至延伸到砂砱的大量去化,最终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双赢目的。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