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国小教师,批阅学生日记时,强调不要使用「估计」一词,理由是这是「中国的用语」。经报章披露,引发相当多正、反意见,这是非常值得密切观察的社会现象。
无论各方所持论点为何,由于两岸使用的都是「汉字」系统,在网路扩散效用下,用语、词汇会相互影响,是无法避免的,连日本汉词也有不少人喜欢使用。
有网友罗列不少可能源于大陆的用语,如牛逼、很火、给力等;而台湾的三小、吐槽,大陆也会随俗使用。而日本语中的「和制汉语」,在两岸更被运用到习以为常,什么「主义」、「某某化」、「契约」等,普遍充斥中文书写,但多数人浑然忘了是从日本语来的。
汉语词组的构成是千变万化的,只要符合文法规则,经常可以「自铸新词」,故无论是海峡两岸或日韩,都可运用这一方法增加新词,却无一不是能够从字面上大约掌握到其意涵的,许多人不知其故,妄生差别心,硬是要将汉语的词组壁垒分明的区判哪些是大陆的、哪些是台湾的,凡是台湾人就不应援用大陆流行用语,而忽略了这些词组,本来就是属于汉字字义的衍生,却往往故充内行,说得天花乱坠。
以「估计」一词来说,估与计都有估量、计量的意思,儘管大陆普遍使用,却不代表这就是大陆专属,台湾作家使用估计一词的,也是不胜枚举,为何就不适用?难道台湾不是用汉字,而非得将某些词组拱手让给大陆不可?当然其中就是有许多「猫腻」存在了。
台湾的流行语,喜欢援用「和制汉语」,明明是故事,却非得说成是「物语」不可;分明是「新娘」,也要用「花嫁」代替,不嫌其套用日本的词组,就是严格不允许别人用「视频」、「软件」,连泡麵也不能说成「方便麵」。据我「估计」,其中的「猫腻」可是不小,但就非得说是「推测其中必有隐情」不可吗?事实上,「猫腻」2字,早在中共建国以前就有了,「猫儿腻」本来是回族的用语,取猫在便溺后,会用泥沙将粪便掩盖之意,表示箇中必有不愿为人所知的隐秘,用「隐情」固然文从字顺,用「猫腻」岂不也生动活泼?
然则,台湾社会却不乏有人对大陆用语持无厘头的反对,其间的「猫腻」,其实也就是盲目的「反中」,只要是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一切都在反对之列,这无疑是政治意识形态侵蚀了文化,渗透文字用语。当「土豆」不能是「马铃薯」,台湾的「政治正确」,已到无孔不入的地步,这才是真正让人忧心的事。(作者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