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抄袭风波争议不断!520总统就职大典的猫狗徽章主视觉,引用商业素材图库重新加工,虽没有侵权问题,但堂堂国家级设计图案非出自原创,引来设计界譁然。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慧(AI)应用广泛,越来越多的创作将真假难辨,势必影响向来的商业运作逻辑,也将挑战各方的监理与应变能力。

日前国立台湾文学馆实境解谜游戏主视觉「阿龙」爆发抄袭事件,受委托厂商「蹦世界数位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经检举活动主视觉抄袭中国绘师Nora Qu作品「嗷呜龙宝」,该厂商先是提出证明图像,引起两岸网友互呛,后来才承认确实非为原创,相关证据也是经由偽造产出。为此台文馆长林巾力率主管公开鞠躬道歉,表示未来将建立更为严谨的审查机制,秉持积极处理、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关图文运用,以确保无侵害智慧财产权之情事。新上任的文化部长李远也在立法院表达歉意。

类似的事情,今年已经发生多起。教育部每年主办「全国高级中等学校阅读心得写作比赛」,年初分区评审发现,审阅的110件作品中,至少有25件疑似是用生成式AI写出,阅读比赛成了AI大乱斗,这算不算是抄袭?为何学生会抱着侥幸心态一赌?其动机让教育圈困惑。虽教育部祭出停权处分,但学者指出,现在几乎无法分辨或证实阅读心得是否由AI撰写,未来相关比赛、学术伦理又该如何规范?或根本不需要办这么多比赛?

4月初新北市復兴商工师生美展首奖作品「大闹龙宫」,也爆出运用AI绘图,引发轩然大波。儘管作品在初审与复审时都有老师疑惑「这样的技术是否真的由学生画出来」,但指导老师指证,常看见这名学生认真用iPad作画、也都有进度,因此大家还是相信这名学生表现。校方后来是请这名学生还原绘图过程,发现逾半都有运用AI。之后这名学生道歉,被记小过处分。但老师在逐一厘清图檔来源,与这名学生作画过程时发现,学生的认知与学校规范有极大差异,学生认为有些图像可以用AI合成、后续再填顏色,或到网路取用图像,以AI生成、重制再画出来,因此整个作品有一半以上是透过AI进行,在他的原本认知里,这是理所当然的过程。

这是一场校内比赛,学校的规范要学生不要用AI,是希望学生透过观察与手脑应用,展现原创价值。但如果不是比赛?如果是商业运用?那界线在哪里?真真假假、或说半真半假,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那又要怎么分别?涉及到商业使用的权力分际又该在哪?

去年日本和美国也都曾爆发相关的争议。日本主打让使用者上传图片,就可以学习绘图的Mimic平台,遭到日本的绘图产业人员抵制,开放才24小时就仓促下线。但在美国一场超过150年歷史的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竞赛项目,有一名参赛者利用AI程式画出美图,最终夺下大奖,赢得300美元首奖奖金,引起其他画家不满怒斥作弊。这位参赛者艾伦(Jason M. Allen)并没有使用画笔或是黏土创作他的作品,而是利用AI生成算图工具Midjourney。这个AI工具可以把使用者输入的关键字,转换成超级逼真的画作。但他在递交作品时早已挑明,画家名字写着「艾伦透过Midjourney」,说明是利用AI创作,并没有欺骗任何人有关画作的来歷。

AI画作已经流传多年,今年各企业也发布了多项AI算图工具,让业余人士只要简单打几个关键字,就能够创作出复杂、抽象、写实的作品。这些应用程式令许多艺术设计家替前途感到紧张。他们质疑如果每个人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够自己创作,谁还要付钱买他们的画呢?AI画作也引发伦理上的激烈辩论,反对者称这些应用程式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科技形式的剽窃。但也有艺术家替艾伦辩护,声称使用AI工具创作,跟使用Photoshop或其他数位后制工具并没有不同。想要画出得奖作品,依旧需要人类的创造力。

当大家开始流行用ChatGPT等AI生成工具做事,请机器人产出各式各样的文章图像或影片,这是一个无法抵挡的潮流?是另一次资讯工业革命,能帮助人类产业进化?还是一场新恶梦的开始,相关争议将没完没了?像去年好莱坞编剧及影视工作人员长达半年的大罢工,势必处处再发生。当合理使用的界线暧昧,版权争端将一发不可收拾。如果你的创作不是你的创作了,侵权、抄袭、二创该由谁来定义?

当企业竞相招募「AI绘图师」时,也许我们更应该培养「AI鑑定师」,未来人类世界到底要「机本位」还是「人本位」?新的商业逻辑伦理与秩序又要怎么建立?实在是值得各界深思的重大课题。

#生成 #作品 #绘图 #工具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