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24日成立「大基金」第三期,规模人民币(下同)3,440亿元,希望在美国的封锁中实现半导体产业自立自强。不过有分析认为,由于缺乏民间支持,加上配套落后,此举未必有助于实现自给自足,更难与美国抗衡。

大基金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在2014年和2019年成立,两者规模合计约3,300亿元,主要投资在半导体产业,而第三期在美国对中国晶片和AI产业技术限制的背景下成立,规模分别较一、二期大幅增长165%、72%。

美国之音29日引述专家指出,大基金三期有望重点投入AI晶片、曝光机、光刻胶、高频宽记忆体(HBM)等领域。累计三期规模,大陆已投入6,740亿元。

澳洲学者司令分析,中国政府希望「大水漫灌」,让半导体产业在国家资本长期「滋养」下,某种程度上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半导体抗衡,但从大基金要推出第三期看来,效果不如人意。

司令指出,民间始终不愿意出钱投资高新科技产业,注定中国在发展晶片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当中,企业无法得到来自政府明确的支持讯号。

台湾励志协会(ITA)执行长赖荣伟认为,大基金第一期比较针对半导体产业下游,第二期开始转向中上游。之所以成立第三期,很可能是因前二期成效不佳。他说,虽然台湾计画未来10年注资新台币3,000亿元支持本土晶片产业,但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赖荣伟说,台湾一开始是政府资金挹注并介入主导,但最后都透过市场发展,并乐见民间企业壮大。半导体高科技产业是多年来全球化分工的结果,而大陆正努力往上发展,几年内,靠钱来堆积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供应链,就歷史轨迹来看非常不符合常理。而且「要搞供应链,产业水准又不高,没有自由竞争就不会有创新」。

#二期 #大基金 #美国 #半导体产业 #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