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后大陆连续三波反制动作:第一波文宣挞伐,第二波围台军演,第三波没收ECFA早收清单。北京硬的策略迅速而果断,在台湾同温层社会引起不同的效应,有人感到「疼」,有人却认为「疼」是必要付出的代价。如何精确落实「反独不反台」,将决定两岸能否避开「武统陷阱」,让两岸问题在中华民族復兴进程中同步解决。

台独抗中 强弩之末

新民意、新政府、新情势下,民进党的立场看似很硬,但观察三个具体事例,就能看出激进台独、抗中思维已是强弩之末:第一,近期艺人连番表态我是中国人、支持统一,绿色民粹虽见猎心喜大肆炒作,却未能炮制第二个「周子瑜事件」;第二,绿营透过群眾运动、认知作战,抹红蓝白共推国会改革法案,企图让「太阳花」卷土重来,但最后未能得逞;第三,美参议院外委会主席当面提醒赖清德须注意「大陆红线」,新阁揆施政报告的两岸部分,与赖清德520演说相较,不再具有挑衅意味。

520后台海情势显得异常凶险,不少人认为山雨欲来风满楼,深度观察却也未必。事实证明台独摆脱不掉四股力量的牵制:第一是六成非绿民意,即便民进党坐拥四成死忠,但只要这六成民意不认同,抗中就不可能主流化。这次国会改革过程中,绿营群眾从开始的群情激昂,到最后的偃旗息鼓,说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股力量是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即便赖清德在520演说中抛出「两国论」,用宪法「国民主权」理论推导两岸、两国互不隶属,但这不过是赖清德一厢情愿、自说自话,民进党根本没有能力从宪政层面推动台湾独立,任何体现台独意图的法案,在立法院连一读程序都进行不了。

第三股、第四股力量分别来自北京和华府,中美之间只要不触犯彼此红线,民进党或赖清德就逃不出中美关系架构,台独永远是假议题。北京和华府之间的高层交往,并未因520赖清德上台而生变,近期大陆副外长马朝旭照常访美,中美防长照常在新加坡「破冰」会面,双方在文化旅游、气候合作、地方省市的交流机制照常运作。这些迹象说明,中美对台海议题有一定的互信。

由此可见,现状下台独是假议题的结构并未改变,无论是赖清德520演说的强硬宣示,还是立法院周边独派的狂欢,都是「鸟笼」内的能量释放。能量释放后,太阳照常升起,两岸之间航班、交通、经贸往来一切如常。既然如此,人们是否应该务实思考,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究竟为何?是否需要为困在「鸟笼」里面的台独,而忽视了「鸟笼」外海阔天空的民间关系?

坚持和统 战略正确

统独之争并非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而是歷史发展所造成两股力量的拚搏:一是透过交流合作实现融合发展,逐步弥合因歷史形成的物质、意识、心理上的差距,最终达成和平统一的力量;一是透过煽动对立仇恨切断两岸联结,在台海制造战争陷阱,打断中华民族富强的百年歷史进程。这才是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

基于这个主要矛盾,两岸关系愈开放、愈交流、社会联结愈多,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机会最大;反之,封闭和对抗只会让两岸愈来愈远,这不仅是和平统一、心灵契合的天敌,也会一步步落入美台激进抗中势力意图将台湾打造为「战地前线」的圈套。因此,无论是两岸交流人数的锐减,还是两岸经贸联结的削弱,都会折损和平统一的战略主动,令两岸愈割裂、台湾朝「战地化」愈走愈近,正中独派和反华势力下怀。

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战略定力符合两岸的利益,关键在于如何将「正确战略」落实为「有效策略」。大陆对台工作,既已充分展现「硬的更硬」一面,就需要适时端出「软的更软」一面。例如,在观光开放问题上,不需要陷入「对等」的陷阱,大可推进陆客赴马祖观光既定议程,甚至单方面宣布开放陆客赴台旅游,并要求台方保障陆客人身安全。在经贸议题上,也可试点福建对台湾产品全面开放,让那些脱鉤断链的企图,在经济融合的强大力量前不攻自破。

#中美 #交流 #赖清德 #平统 #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