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诺曼第登陆80周年纪念日。我有幸在5月初造访诺曼第登陆点,走在这美丽且乾净的沙滩上,若不是知道这里就是诺曼第,很难想像80年前竟然是残酷无情的战场。
与我同行的美国人分别来自不同州,分享许多家族故事,我在旁边听完后为之动容,希望能将故事让更多人知道。
其中一则故事是这样的,爷爷于1941年在华盛顿的药局工作,直到有一天,爷爷在下班时间没有回家,询问药局才知道他当天根本没去上班,下落不明。二战结束后辗转几年,向政府单位调阅相关资料才知道爷爷为了报效国家,担心家人反对,因此没让家人知道,一个人悄悄地从军,这一离家,就再也没回家过。
另一则故事,父亲也是职业军人,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幸运地活了下来。然而在二战结束后第10年,1955年越战爆发,被派往越南作战,但这次没不幸战死在越南,从此父女天人永隔。她说,这辈子去了很多地方旅行,但从来没去过越南,她已经鼓起勇气来了法国诺曼第,但她没有勇气踏上越南的土地。
美国在一些曾经于海外参与作战的战场上设有永久墓地,诺曼第就是其中一处,土地约70公顷,这里已被划分为美国领土,,安葬了9387位在二战时牺牲的美国大兵,这些安葬在诺曼第的大多都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中有许多人的墓碑上都刻画着他们的生命在1944年6月6日诺曼第登陆这天结束,这还不包括那些找不到遗体的士兵。
当歷史写下后,就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改写,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顾战争是如何发生,是否有哪个决策出现争议。即使二战结束快要80年,当代许多政治家、歷史学家仍对于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究竟是让希特勒有机会壮大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还是使得英国有足够时间调整军力,应对纳粹德国而吵得喋喋不休。就如同现在探讨美国过去几十年将中国大陆带进世界贸易体制的政策,究竟是让大陆因贸易而崛起,进而发展军事实力来挑战美国地位,又或是因为大陆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得大陆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时有更多考量而不敢贸然动武。但我想这问题会如同上述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一样,再争论80年也不会有结果。
对于政策可以有许多讨论,但从俄乌战争可以看到,2021年8月时任德国总理梅克尔在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前,就呼吁此举恐引发战争。但在战争实际爆发前,大多数人仍不会觉得战争离自己很近。就如同两岸关系,即便国际媒体将台海形容是危险的热点,许多人还是不相信战争的风险。但若不幸发生战争,牺牲最大的往往是在第一线的军人,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主、为了自由,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战场。
在「诺曼第登陆80周年」之际,愿世人勿忘战争的残酷,也愿这段振奋的故事永垂不朽。
(作者为大九学堂二期学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