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周边海域鱼种占全球鱼种10分之1,绿色和平与国内大学调查发现,因捕捞过度,24种现流仔鱼类未达成熟体长,代表这些鱼种逾一半个体没有繁衍能力,其中银鸡鱼、星鸡鱼、红甘、白鲳与黑喉仅1成能繁衍后代。学者强调,现有海洋保护区管制松散,呼吁海洋保育法尽速三读,实现分级管制、管理更加严格的「海洋庇护区」,进一步保护海洋。

绿色和平与高雄科技大学水产养殖系副教授何宣庆研究团队,花费近1年在屏东东港、高雄前镇、高雄蚵仔寮、澎湖马公、宜兰大溪、宜兰南方澳等6大渔港拍卖市场,调查台湾40种渔港市场常见鱼种,有效样本数逾3万笔。

何宣庆表示,调查发现,24种现流仔鱼类未达成熟体长,代表这些鱼种一半以上没有繁衍下一代的能力,其中又以银鸡鱼、星鸡鱼、红甘、白鲳与黑喉未达成熟体长的比例高达9成以上,换言之,这5类鱼种不到1成有繁衍能力,个体数将变少。

他强调,各类鱼种会跟着黑潮漂流到台湾、韩国、日本等多国,是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如果台湾周遭的鱼种被过度捕捞、形成断点,台湾将高度仰赖黑潮补充鱼种,增加了渔业资源的不稳定性。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邵广昭则表示,渔业资源减少原因眾多且不易厘清,因而使环境部、农业部渔业署、内政部等12个部会相互卸责。

他强调,各部会须集体管理海洋或整合海岸,才可能扭转劣势,目前全球海洋保育最大目标跟共识就是画设海洋保护区,但国内海洋保护区管制宽松,尤其违规行为罚得轻微,期盼立法院三读通过海洋保育法,尽速画设「海洋庇护区」。

#体长 #鱼种 #捕捞 #代表 #海洋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