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美霸权竞争全面升级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科技、舆论、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热战边缘「超限博弈」以来,各机构举办的公开与闭门兵棋推演往往都聚焦于中美势必一战的各种情况,而因为政治正确的压力,对如何避战进行推演的案例并不多见。这是否造成集体认知偏差与难以逆转的政策错误?这是本次主办单位与兵推管制组认真研讨的重要课题。

知名英国军事史学家与现代装甲战理论大师富勒曾于1926年阐述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时指出:战争目的不应仅是军事胜利,而是「更好的和平」。战争做为一种手段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要捍卫本国的自由与繁荣。因此,当某种军事战略已成为目的而非手段,且此战略将损害本国自由与繁荣时,重新审视战略的基本假设与慎重考虑变革,决策者责无旁贷。

以富勒此言对照美国《台湾关系法》揭橥的维持西太平洋地区「和平、安全及稳定」之立法宗旨,实在发人深省:何谓更好的和平?一个管制组试图提醒的参考案例是冷战时期罗马教廷针对中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政府的外交政策。该政策有时被与西德总理布兰特于1969年推行的「新东方政策」相比,是一种在低盪中坚守核心利益的务实路线。

冷战高峰期,美苏部署的核弹头超过5万枚,东西德注定成为核战「第一击」被歼灭的目标,避战与和平就成为西德外交政策的核心利益。罗马教廷在冷战时期并未直接面临如此严峻的生存危机,亦不对任何世俗统治模式下道德判断,但如何与无神论的共产政权和平共处,争取天主教会更多生存空间,就成为圣座最关切的核心利益。重新检视教廷在面对一个分裂的中国时,如何权衡国际均势、维持战略自主空间,或许更值得台湾借鑑。

管制组还考虑了一个特殊状况:假设北京透过国际组织释放善意,邀请柏林爱乐俄籍艺术总监携团访华演出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并联手美籍华裔大提琴家、中国大陆籍钢琴家与台湾籍新锐小提琴家,特别加演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纪念二战歷史与祝愿世界和平,台湾及美国将如何反应?如果美国宣布,将由美、日、澳、印四国的乐手演出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大陆当局又将如何因应?这不失为一项值得玩味的思想实验:炮声与乐声,何者方能导向更好的和平。

任何兵推不能,也不该悖离国际现实与人民愿望。美中台若能在兵推后认识到务实管控分歧,以行动协助彼此化解政治矛盾,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发展经济,仍是有利于印太地区的最佳策略,方有机会回应大多数世人的愿望,台湾海峡正是检验此一想定的关键场域。能否实现,端赖政治菁英们的智慧与勇气。(作者为源铂资本创办人暨执行长)

#美国 #战争 #军事 #兵推 #管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