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华外交失败一事,被后人视为此时期中西外交的一贯现象,但一七九五年荷兰使团访华是打破此看法的最重要例子之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中西关系,但此事不只遭忽视,而且遭错误理解。探讨此事的作者往往把它说成比马戛尔尼使团还要受辱的失败之行,例如把它说成「一败涂地」,说荷兰人受到「冷漠、轻蔑、高傲」的对待,说他们「被当成怪物」,说他们「在鞭子威胁下」被迫一再趴地叩拜,或「遭公然拖行、鞭打」。
诚如某荷兰史家所说,这全是「胡扯」。来自多个观点的资料清楚说明荷兰人受到热情接待。正使得胜本人觉得他成果斐然,他的上司亦然,清楚表示他不负使命。这个使团的确未怀抱宏大目标或未促成条约或协议的签订─其访华的主要目的系祝贺皇帝登基六十周年,藉此增进荷清两国的友好。但怪的是它明明达成既定目标,却有那么多学者主张它是可耻的失败。
那么,为何这次出使受到中伤?主要因为它不符文化衝突说。负面描述的始作俑者是马戛尔尼的管家约翰.巴罗(John Barrow)。他在其畅销书《中国游》(Travels in China)里以十六页的篇幅抨击这个荷兰使团。他的主要论点,系每次清廷要荷兰人叩头,荷兰人都照办,但他们的听话无济于事,而且他们受到一心要让欧洲人俯首称臣的中国朝廷刻意羞辱。他主张,荷兰人的听话只助长中国人的傲慢。他写道,「顺服的语气和温顺、被动服从这个高傲朝廷的辱人要求,只助长其骄傲和自以为无比重要的离谱观念。」马戛尔尼或许有辱使命,但至少他的坚定不屈迫使中国人承认英国人优于他们,即使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点。
巴罗的看法成为最广被接受的对荷兰使团功过的论定,而且今日学者跟着他人云亦云。例如,有位仁兄着书谈马戛尔尼使华,写出这方面最畅销的书,而此人写道,「英荷这两个使团都以失败收场,前者保住尊严,后者则受辱。」
巴罗没有机会使用今日学者所能用到的那几种资料,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会看汉语、荷语资料,但令人讶异的是,就连看得懂这两方面资料,因而知道荷兰使团受到盛大接待的学者,竟还是认为这次出使失败收场。他们把荷兰人说成可怜虫,说荷兰人未察觉到自己被当成以中国为中心的荒谬帝国观里的「贡」使。他们认为荷兰人应该拒绝叩头,坚持平起平坐,以让中国人知道不能再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但荷兰使者很清楚清廷怎么看待他,知道东亚外交的理想和习惯。得胜是钻研日本事务的学者,此前已带领过两个使团去江户向幕府将军叩头。他知道东亚外交的重点,不在于提出要求或谈「正事」,而在于彰显相互关系的仪礼。(四之三;摘自《最后的使团》)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