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好热,热伤害就诊人次再创新高!根据卫福部疾管署「即时疫情监测及预警系统」通报急诊就医资料显示,今年四月单一月分热伤害就诊人次创下231人次,是过去两年的两倍,六月截至12日止,也已经有102人次就诊。医师提醒,人体在天气温度高、溼度高的环境下,当汗水排不出体外,且水分摄取不够时,会让体感温度随着升高,因而增加热伤害的风险。

端午连续假期后,开始进入夏季天气,根据疾管署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热伤害就诊人次累计达557人,分别比去年2023年的483人、2022年的355人都还要高,四月单一月分,是过去两年来同期的两倍,而今年六月截至12日,已经有102人因热伤害就诊。

三军总医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龄表示,造成热伤害有外在以及内在两大因素,外在原因包括温度、溼度以及太阳等;外在因素近来以「热指数」的飙升最为明显,已经落入橙色的「危险」范围。

朱柏龄表示表示,热指数偏高,民眾一定要注意,户外运动最好喊停,且要时常补充水分,切勿等到感觉口渴才补充,应每30分钟~1小时补水一次;若运动或户外工作,则每15分钟到20分钟补水一次。

至于内在因素,朱柏龄说,包括慢性病人、高龄、急性疾病者,皆是高危险群,且睡眠不足、体力差、肥胖等问题,也容易发生热伤害。他表示,军中曾有一名年轻军人在夏天早上九点,自行体能锻炼跑3000公尺,快到终点时昏倒,高烧至40.5度,所幸送急诊前先快速降温,后来发生急性肾衰竭,一问才知道原来前一晚凌晨一点才睡,且三点、五点都醒来,睡得并不好,导致中暑。

朱柏龄表示,热指数高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发烧、腹泻以及部分药物可能抑制排汗或利尿,也会增加热伤害的机率,要特别注意。

国民健康署署长吴昭军也提醒民眾,外出活动时,应注意避免或减少曝晒于高温环境下,尤其是热伤害6大高风险族群,包括婴幼童、65岁以上长者、慢性病患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及体重过重者,应穿着凉爽、加强散热,除了补充水分也要补充电解质,都需要更加留心注意。

若如出现无法流汗、头痛、头晕、噁心、呕吐,甚至神智混乱、抽筋、昏迷等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的环境,并设法降低体温,例如松脱衣物、用水擦拭身体或搧风等,必要时立即送医,寻求专业的协助。

#热伤害 #高温 #朱柏龄 #补充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