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前所未有的密切和频繁,以往说出来也听不见的声音,现在在网路随处可见。于是投缘同气的大呼「爹亲娘亲,不如价值观相同亲」;理念相悖,认知衝撞的则割袍断义,恨不能饱以老拳。所以有对社会撕裂的日益强烈的担忧。如此衝撞的底层逻辑在于大家都坚信自己是对的,都有捍卫真理的神圣感,于是大王之雄风激扬熛怒。如果大家都退一步想,万一我错了呢!此念一动,争端平息,偏激消弭,异端邪说兼蓄包容,创新发展土壤都能生成。
坚信自己正确和别人荒谬的底层逻辑源远流长,从为真理而斗争,到推翻、打倒、砸烂和大批判。殊不知这样的逻辑非常需要商榷,首先它涉及到宏大的叙事。真理岂能为寻常人等说得清楚,没有几十年的功底,谁敢说自己手握真理。有了几十年的功底,更不敢有这样的自信,因为认知的真理与客观的真理完全不是一回事,否则,哪会有人念叨着同一条语录,斗得血流成河。一条客观真理能够衍生出1万条都不止的认知真理,大家捍卫的其实都是自己的认知,而与真理没有什么关系。
爱因斯坦挑战了牛顿,自己也面对挑战,人们对相对论的认可转向到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发展和认知早晚会面对相对论以及牛顿力学等同样的命运,这就是科学证偽的过程。其次,哪怕微小的是非对错,也需要专业人士鉴别判定。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绝不为信仰而牺牲,万一我错了呢?连他这样的牛人尚且不排除错了的可能,对于寻常人等,则更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不是万一错,而是错一万。
由此产生新的问题,即说的人怎么可以将自己都不那么确认的去告诉别人呢?这是不是涉嫌误导?听的人怎么能接受人家的言之凿凿,这非常可能掉进洗脑的陷阱而不自知。如果交流的目的是要人家相信,那么说自己所不信,听人家之不信,这不仅荒唐可笑,而且伦理上不可接受,如此交流不要也罢。但如果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相信,而是为了验证逻辑,寻求启发,则这样的交流不仅需要,更应发扬光大。
因为说的要展示逻辑,推演过程,修补破绽,接受挑战。如果破绽无法修补,那就坦然承认,无需坚持自己的正确。听的要寻找逻辑破绽,如果没有则跟随走上一程,如果有则切磋推敲。不管有没有逻辑破绽,寻求启发就是锤炼逻辑,提升思维品质。寻求启发还包括发现人家的认知角度的特殊性,譬如大家都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有人提出它是债务凭证,我要验证不同说法的逻辑是否能成立,接受成立的,找出不成立的破绽所在。至于最后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验证逻辑的过程不能有破绽。这是交流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如果说的从群体利益出发,运用貌似崇巍,实质空洞的概念,强调目标的神圣,不讲基本的逻辑,却要人家接受。而听的服从权威,接受空洞的概念,放弃逻辑验证,这就是洗脑。反之,从个体利益出发,瞄准它们的实现和维护,寻求逻辑的缜密,以及自洽和它恰,这就是启蒙。鉴别洗脑,寻求启蒙,这也是交流乃至教学的目的所在。
如果大家都不认为自己一定对,人家一定错;都只要启发,不在乎对错;都只要过程的逻辑推演,而不在乎最终的结论。那何来、何须和何必情绪对抗。更何况是非对错是人家的,启发启蒙是自己的,谁也没理由为人家而牺牲自己的情绪。如此网路祥和之云势必冉冉升起,普照四方。(作者为大陆大学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