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疾行船》和《渡阡陌》,「我家的两岸故事系列」第三本《劲草集》,有别于勇将老兵的阵前杀敌,此次的主角是战乱中受过南京遗族学校栽培的流亡学生,虽饱受流离之苦,却避开了前线的战祸,在后方得到了照抚。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延续《抢救迁台歷史记忆库》计画推出的「我家的两岸故事」系列,此次《劲草集》中可看到这批遗族学生的户口名簿上,户长名为蒋介石,学校校长则是蒋妈妈。
92岁的台湾第一代抽象艺术家霍刚回忆,当时南京遗族学校从师资到教学设备全是一流,住校生活有专人照顾,是史无前例、首屈一指的模范学校,「蒋夫人常来学校看我们,她说我们都是她的儿子,遗族学生都叫她蒋妈妈。」他也在书中提到,南京遗族学校是他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感激的事情。
在战争的磨练下,这批遗族学校学生,长大后不乏社会菁英,如知名体育主播傅达仁、艺术家霍刚等。来台时才十多岁的学生们,如今都已经白髮苍苍,一路上的同甘共苦也建立了比家人还要紧密的情感。
《劲草集》「南京专区」也介绍了高雄南京村的由来。村民全都是六十兵工厂的员工和眷属,村民未必是南京人,却通通讲南京话,吃家乡的兰花干和小汤包,锅碗瓢盆的铁材来自飞机边角。
引人无限怀思的旧物絮语,包括前国防部长伍世文先生的集邮收藏,原本票值仅有几角的邮票调整到上万元,增长数十万倍,足以窥当时通货膨胀的景象。象徵多福多寿的五福捧寿怀炉也跟着迁台人物来到异乡,爱国奖券最高奖金20万,足以在台北闹区购置一栋房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