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年大陆金融诈欺层出不穷,为杜绝不法蔓延,大陆官方祭出越来越多政策抑制,除从柬埔寨等国外引渡大陆罪犯,金融端也立出更多法规,引导金融机构强化风控包含事前预防、事中异常交易的阻断追讨等。例如有陆银单年拦截涉诈资金上亿元(人民币,下同)。但也有银行行员坦言,过程也不乏「误伤」,只是就目前反诈欺的金融力道来看,短时间恐怕难以避免。
金融数位化带给银行新机遇,也让不法分子从中寻找新诈骗机会。随着大陆2022年颁布《反电信网路诈骗法》,对反诈骗打击提升到新高度,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反诈欺资讯系统投入更大。
所谓「银行反欺诈诈骗管理系统」,就是透过监控分析各种交易,识别潜在的可能欺诈。通常结合多种技术,例如数据分析、网路监控、文本分析、人工智慧等,对资讯进行追踪分析与评估,达到识别异常交易等活动。
具体防范目标,像是客户的欺诈行为与盗用信用卡资讯、偽造支票、虚构交易等。以大陆中信银行为例,2022年就透过反欺诈系统等机制,主动劝阻被诈骗客户860人,拦截资金1.12亿元;查控涉赌涉诈帐户2.34万户,管控资金2.65亿元。
不光是单纯银行机构,大陆社交平台微博旗下的「微博借钱」也开发了「神荼」反诈风险防范系统,建立反诈预警、反诈模型等模组,并搭配AI反诈叫醒服务。
但单靠系统辨别,是否也有可能误伤「好人」?国有大行行员私下坦言,其实类似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有时也会有客户抱怨帐户突然被显示异常而锁住。虽然有时是真的遇到状况,如被盗用,但也有部分是被后台系统「误会」。这时也只能透过人工作业帮忙修正。
对此情形,有台资背景的金融机构人士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确实是近几年大陆金融监管的主要推进重点。至于被误认疑似异常而锁住帐户的个案如何通案解决,坦言很难一概而论,如今每家金融机构规范的力道、建立的后台系统与参数等都不尽相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