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会主委彭金隆上任以来,展现宽广视野,倾听各界建言,对于金融产业的发展抱持鼓励态度,重大决策亦获得各界高度肯定,金融业者也因此展现了多年来罕见的乐观情绪与动能。
过往业者总是拜托主管机关「松绑管制」,如今情况有180度的转变,就以上周最新的动态为例,工商协进会理事长暨台新金控董事长吴东亮与11家会员代表前往金管会拜会彭金隆,吴东亮说:「现在是台湾国际能见度最高的时候,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他甚至期许「金管会能扶植金融业成为另外一座护国群山」。隔天7月10日彭金隆在立法院财委会进行专题报告,立委的质询便聚焦「扩大金融产值」、「提升国际竞争力」、「协助业者打世界杯」,也与过往有天壤之别。
我们乐见金融业者重新举起「发展」的大旗,最近业者与官员热烈讨论「金融业产值占整体GDP比重」,这的确是观察金融产业的重要指标。在千禧年之前,台湾金融业产值曾占GDP将近10%,后因科技业增速远超过金融业而持续下滑,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金融业的占比大跌至4.15%,此后十余年来虽略有回升,却长期在6.5%上下。
财委会立委质询时指出,台湾这个比例远低于新加坡的13%,星国政府利用银行整併、扩张,打造出星展银行(DBS)等大型金融机构,台湾的金融机构则被锁在岛内无法出国门,最后连人家的车尾灯都看不到了。立委期望金管会能够「推动优质整併」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产业。而且,20年前台湾银行还能挤进全球百大银行,如今全球百大中有八家日本银行、五家韩国银行、三家新加坡银行,而台湾的银行则挂零。
除了扩大规模,关于「打造台湾成为资产管理中心」的火苗也再度点燃,行政院长卓荣泰指示金管会全面评估,在未来二个月提出计画,民间业者也士气大振,国泰金控日前就以最高规格,请来多位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世界级领袖参加论坛,由金控董事长蔡宏图亲自主持,从政府到业者同步向前奔驰,气势空前。
台湾金融产业长年在「发展」与「监管」之间来回摸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年来,抱怨金管会「只有监督、没有产业发展」的声浪从未断过,特别是陈水扁在总统任内推动的二次金改造成多起重大弊案之后,「产业发展」就被监管官员视为畏途。金管会的监督越来越严、越来越细、金控与子公司董事会的议程挤满主管机关要求的议案,自身策略与业务反而沦为配角,金管会被戏称是「这个也管、那个也管」的管家婆,金融产业创新能力遭到监管窒息,与国际同业的差距扩大,成为只能在锁在岛内争抢市占率的同质团体。
如今「发展」东风再起,能吹多久的关键还是在老问题上。例如高喊打造「资产管理中心」,台湾固然因为ETF、寿险公司资产高速增长,资产管理能力大为提升,但如果中央银行基于金融稳定的考量,延续既有外匯市场管理措施,就难以落实「吸引国际资金接受台湾金融机构管理」的梦想。
再举邻国日本为例,首相岸田文雄大力争取欧美资金进入日本,曾多次前往华尔街演讲、招商,推动「所有文件、契约、法令彻底英文化」,试图打造一个与欧美金融市场互通的境外架构,也成功吸引股神巴菲特、贝莱德等国际投资机构进入日本,这样的企图心,值得卓揆借镜。
至于提升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我们目前6.5%的比重只有新加坡的一半,但是彭金隆在立院说「台湾与新加坡产业结构不同」,也是合理的解答,日本包含寿险公司在内的金融产业产值,过去十年只占GDP的4.5%上下,韩国的比重也跟台湾相近。
台湾与日本、南韩的产业结构较为接近,如果要大幅提升台湾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那么金管会与金融业者必须就「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更宏伟的共识,必须找出台湾金融业在亚洲超越他国竞争对手的利基,设定长期发展战略,持续投注资源来朝向战略目标推进,未来不能因为主委或阁揆更迭就停滞或转向。
其实,金融业的核心能力,就是在「风险」(Risk)与「报酬」(Return)之间寻找最大值,过往金管会高度偏向「风险控管」,固然确保金融稳定,却限制了产业发展的机会。如今产业发展东风再现,挑战还是一样、还是得在「风险」与「报酬」之间找到甜蜜点,这是金管会官员与金融业者的本业、财务金融教科书的第一课,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要做不做而已。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