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月发布的薪资数字,常被批:「哪有这么多?」然而这并非统计部门造假,而是平均数的本质使然。平均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容易被极端值牵着鼻子走。为此,自2016年起政府开始公布薪资中位数,中位数不受极端值影响,较接近一般人的感觉,例如前年平均年薪69万,中位数只有51万。

薪资中位数虽好,但一年只公布一次,落后太久,加以每月给大家的资料仍是平均数,因此中位数的出现并未平息民怨。除非月月公布中位数,否则民眾会一直质疑下去。

然而,薪资中位数来自大数据,而大数据的应用向以年资料为主,例如综所税檔的所得分配,大专毕业生就业状况、初任人员薪资、财富分配、国富统计皆年资料,想循劳退月资料来编薪资中位数,谈何容易。

两难之间,主计总处自6月起以既有的调查资料创编「场所面薪资分布统计」,资料显示有68%的受雇员工在平均月薪不到5万元的职场工作,由于这段文字经常被领会成「68%的人月薪不到5万」,虽然语意没差太多,但主计总处认为不够准确,由于薪资分布统计已不可或缺,如果舍弃「场所面薪资分布统计」,那要用什么来替代?左思右想,只能让薪资中位数在每个月出现,然而这也是个难题,在多方协调排除万难后,终于拍板自今年9月起,月月发布薪资中位数。

前国势普查处长黄吉实于2015年退休前曾和笔者聊及薪资统计,他表示,薪资中位数的预备工作已就绪,未来每半年会发布一次,好让民眾知道自己的薪资排序。然而,由于资料取得不易,后来只能一年发布一次,没想到,9月起竟能月月公布薪资中位数,每三个月还会公布十等分位统计,薪资分配统计忽然丰富起来,此景堪称是1973年有薪资统计以来的最大突破。

如此说来,月月都有薪资中位数了,现行每年公布一次的薪资中位数,还有必要存在吗?有必要,因为每月公布的薪资中位数是取自劳退,所估得的是「经常性薪资中位数」,而自2016年以来,每年发布一次的薪资中位数是取自综所税檔,所估得的是「总薪资中位数」,两者内涵不尽相同,不久的将来,薪资中位数将琳琅满目,俯拾皆是,民眾对薪资统计的嘲讽,也该随风而逝了。

#一次 #薪资分布 #资料 #发布一次 #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