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人工智慧法案》在今年3月和5月分别在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投票通过,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该法案对人工智慧应用进行风险管制,旨在捍卫民主、公民的基本权利、环境可持续性和法治,预计增加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的合规成本。与此同时,欧盟正在考虑推出保护汽车晶片产业新措施,美国之音引述学者分析,担忧此举可能加剧中欧关于电动汽车的贸易争端。
欧洲未来生活研究所(FLI)介绍,该法案将人工智慧应用画分为3个风险类别。首先,产生不可接受风险的应用程序和系统,例如中国政府运营的「社会信用体系」将被禁止。其次,「高风险」应用程序,例如对求职者进行排名的简歷扫描工具,需要遵守特定的法律要求。最后,没有明确禁止或列为高风险的应用程序,基本上不受监管。该法案涵盖了12个关键领域,包括受禁止的做法、对高风险系统的监督以及企业需要履行的透明度义务。
报导引述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高级研究员、西班牙经济学家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观察:「欧盟《人工智慧法案》的目的是保护欧洲消费者。在中国,关于人工智慧的法规是为了保护中国共产党。而在美国,政府对人工智慧採取不干预的态度。」
另一方面,该法案也将增加寻求与欧盟合作的外国公司的合规费用。有意进入欧盟的外国公司将增加支出和运营成本,以符合法案设定的技术标准。专家预测,中国企业的合规成本可能会因此上升20%至40%。
「外国企业可能由于这项法案而不愿在欧洲扩张。」埃雷罗说:「《人工智慧法案》并非只适用于中国企业。事实上,在人工智慧领域,美国企业现在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对用于科学研究和开发的人工智慧系统和模型予以监管豁免,以免政府干预阻碍变革性的技术进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