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是台湾在生存上无法迴避的最上层问题,除复杂尖锐的政治议题外,文化交流更是存在日常生活当中。阳明交通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荣誉教授傅大为和生科系暨基因体所教授高阆仙17日主办「两岸文化议题」小型工作坊,傅大为认为,台湾民眾应抱持包容心态,在文化、经贸、科技、医学各领域与大陆互动,以华人视角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另一位活动主办人阳明交通大学生科系暨基因体研究所教授高阆仙表示,两岸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视角,但两岸问题的实质面对者是两岸人民,不论祸与福,都是由两岸人民共同承担。当台海濒临危机之际,两岸问题既然无法绕过,就得想方设法安全通过。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陈培哲以自身的学术交流经验指出,他去过几趟大陆,与大陆学者交流B肝检测技术,对方的拚劲和实力令他十分敬佩,「海峡两岸民眾,在共同的血缘、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下,很多华人共同的常见疾病,例如慢性B型肝炎、蚕豆症、地中海型贫血等,这些不会被欧美的专家列为优先研究项目,「两岸同文同种亦同病,只能靠我们自己解决,很值得交流合作,弥补生命的缺憾。」
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教授张崑将提出「求同共异」、「复数中华」概念,朝向「复合国家」(compound state)的「一统论」,而不是谁吃掉谁的「统一论」,但也非「两国论」。
张崑将表示,「求同共异」比「求同存异」更具有动态和现实意义,主要是因为目前台湾民心对大陆统一台湾存有高度戒心,对大陆共产党专制体制也无法安心,加上两岸目前兵凶战危,媒体操弄仇中心态,尤其是在去中国化的歷史、地理课纲下成长起来的台湾下一代,距离中国情感愈来愈远,显然「求同存异」模式难行,需要另觅可行的沟通模式。
张崑将表示,两岸关系特殊,到底一个适合两岸和平的「复合国家」是如何的体制?显然都是「共异」过程中的进行式。但可确定的是,台湾方面要维持优良传统的「中华文化」以累积「复数中华」的中华主体性,以唤起大陆正视真正的中华主体,而不是如今台湾的去中华化,或对岸将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两岸若能正视「共异」议题,则可一步步踏上「求同」境地。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