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销售年增率从上月3.7%下滑至2%,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4%,更写下18个月新低纪录。无独有偶,今年上半年大陆餐饮业倒闭达106万家,比去年一整年52万多出1倍以上。种种数据显示,十多年来大陆经济主要成长动能消费,引擎转速减慢,将拖累整体经济表现。

房市兴衰牵动消费心理

根据大陆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大陆消费对GDP贡献率再度突破8成,达到82.5%,是2000年网路泡沫破灭以来新高。与内需消费息息相关的第三级产业,对GDP贡献率也回升到6成以上(60.2%),相较第二级产业持续下滑至33.9%,消费毫无疑问是拉动大陆经济的火车头。

正因如此,找回民间消费信心,让民眾愿意也敢放手消费,应是北京当务之急。从年初以来大陆中央及地方推出一连串刺激消费措施,包括打造假日经济,将消费融入健康、文旅、数位及绿色等概念,藉以扩大市场需求,不难看出北京拉抬消费的用心,也为大陆内需市场復甦增添不少动能。只是,从实际数字来看,显然还是不够。

主要是房地产市场低迷,并未获得太多改善,连带减弱企业及民眾对未来的期待,消费变得更为保守。大陆居民财富结构中将近7成是以房地产为主的实体资产,房市兴衰牵动着居民消费心理,体现在物价上,就是欲振乏力的通膨数字。今年1~6月,大陆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始终在1%以下,虽不至陷入通缩,但也代表市场买气的疲软。

另一方面,因为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即便人行持续透过降准降息释出巨大流动性到市场,但最终这些资金多数还是回流到储蓄体系,连带压抑消费的表现。根据人行统计,居民及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6月余额都写下歷史新高,分别达到106.2兆及55.7兆人民币。居民定期存款规模甚至较疫情前成长1倍以上,显见市场储蓄倾向远高于消费意愿。

房市低迷迭加经济不确定性,让大陆整体消费市场走向恶性循环。对此,大陆从中央到地方,不断端出政策牛肉,希望扭转消费不振的局面。这次三中全会最令人眼睛一亮的,就是消费税改革的定调。消费税徵收环节将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以提高地方财政自主能力,同时刺激消费。

吸引买气扩增地方财源

消费税改革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徵收环节后移,将过往消费税徵收地区,从生产地转向消费地;另一是下划地方,透过中央放权让利,将过去100%由中央徵收的税目,逐步改成部分比例或品项由地方徵收。未来消费税将从中央独享税变成中央地方共享税。毫无疑问,这是自1994年消费税推出以来,歷经多次重大调整后最划时代的一次变革。

此一改革的好处显而易见。「后移」可以诱使地方政府加码提振内需消费,「下划」则可为地方带来新的税源,缓解现阶段地方财政困窘问题。虽然目前「下划」比例及品项细节仍未出炉,但就以2023年大陆实际消费税收入来看,高达1.6兆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下划」比例50%,也可为地方带来8000亿人民币的税收,不可谓不大。

大陆光大证券估算,消费税改革至少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6个百分点。对于化解地方财政压力,绝对能起到一定作用。不过,这些税源收入不会凭空掉下,还是得靠地方自己本事,才有机会争取的到。换句话说,接下来地方政府必须思考,需端出什么样的政策牛肉才能做出市场区隔,吸引买气带动消费,进而扩增财源。而中央政府能做的,则是可以考虑多让利一点,譬如提高「下划」地方比例或扩大品项范围。

大陆经济復甦步调能否加快,症结在于消费。如何改变民眾及企业心理预期,增强消费韧性,是大陆中央及地方政府责无旁贷使命。若要以提振消费扩大内部需求,经济政策就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方向已经决定,就要赶快落实。

#提高 #消费税改革 #大陆 #地方 #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