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人力老化,前总统蔡英文去年宣示推动全民防卫观念,警政署还启动召募年轻民力计画,广邀热血青年加入,但全国民防人力均龄仍维持55岁左右。民防干部直言,中央对角色定位不明,引发民防需上战场的疑虑。学者则建议应着重发展「全社会韧性」,提升从事关键基础设施人员临危不乱能力,才能维繫社会运作、稳定民心。

资深民防干部指出,中央对民防义警在战争时的角色定位不明,青年担忧加入民防会优先上战场,大大减少加入意愿,建议中央应强化后备军人训练,将全民国防观念从小建立,并落实现有民防相关训练。

民防干部认为,《民防法》规定民防工作范围为空袭情报传递、警报发放、防空疏散避难及空袭灾害防护、协助抢救重大灾害、维持地方治安或担任民间自卫,协勤内容居于协助立场及角色,非以体能为主要考量。加上现代医疗发达,国民平均年龄增长,召募民力应非以年龄为主要考量,一味追求年轻民力加入,有违全民国防观念,亦使民眾因疑惑是否支援战场而却步。

国防安全研究院所长苏紫云建议,未来民防应着重发展「全社会韧性」,提升遭遇重大灾变时的调适能力,尤其从事关键基础设施如通讯、医疗、食品等人员,能临危不乱坚守岗位,维繫社会运作、稳定民心,唯有社会团结一致,才能减轻政府负担。

警政署指出,民力分3大区间,49岁以下为机动组、50至59岁为应变组、60至70岁为勤务组。目前人数最多的是应变组,因受过完整军事训练,是主力。

警政署说,2023年适逢民力整编年,经各地方政府积极召募年轻化,虽然民防人员平均年龄55岁,变化不大,但总计现有民防、义警及义交,49岁以下占34%,较去年增加2%,民力年轻化成长人数较2022年增加1036人。

#训练 #干部 #义警 #警政署 #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