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期刊《细胞报导》(Cell Reports)8月刊登一篇台湾、丹麦、奥地利跨国合作研究,发现小鼠在形成恐惧记忆时的脑内新机制,有助于未来减少恐惧的负面影响,并有望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第一作者、丹麦奥胡斯大学生物医学系助理教授侯文贤指出,恐惧情绪能帮助人类记得危险,下次再面对类似的威胁时能更快反应,例如地震是台湾人共同的恐惧经验,当手机响起地震防灾警示,我们会想起恐怖的地震经验,而恐惧情绪驱使我们做出防护及避难的行为。

过去文献指出,大脑最外层的皮质下有一个区域,称为中央杏仁核的神经细胞群,会调节恐惧情绪。阳明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连正章团队研究进一步发现,恐惧经验会长期增强中央外侧杏仁核中,一小群负责抑制恐惧记忆的神经细胞活性。

研究团队使用基因转殖的小鼠,标记这些被不同恐惧经验活化的神经细胞。经实验发现,一旦抑制了特定神经细胞,实验小鼠会在预期自己将被电击后,静止不动更久,也就是表现得更恐惧。连正章指出,这一小群位于小鼠脑内中央外侧杏仁核的抑制性细胞,会调控记忆,它们的活化如同煞车,以避免小鼠过度反应。

但连正章提醒,虽然小鼠与人类的大脑结构相似,但是两个物种的神经迴路及连结仍然有差异,仍待进一步研究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的恐惧记忆与表现,是否由杏仁核中央区这群神经细胞调控。

连正章也指出,研究的限制是难以在人类身上使用基因编辑与化学遗传学等先进技术,因此,若要发展调控特定神经细胞的方式来治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仍然是未来临床的一大挑战。

成功大学药理学科暨药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简伯武长期研究恐惧记忆消失与形成。他透过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指出,这是第一次有研究完整提出证据,证明这种抑制性神经元的记忆,可以作为表达恐惧的「控制器」,提供一个未来研究如何治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新策略。

简伯武认为,目前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临床心理疗法,大都採用「暴露疗法」,将患者暴露于恐惧的情境,但不会遭受危险,这种疗法的原理还不清楚,而这篇研究结果可能有助推测暴露疗法的机制。

#调控 #恐惧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神经细胞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