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大甲第一公有零售市场启用至今已42年,市府规画BOT案推动重建未果,多位市议员盼市府寻求替代方案,尽速启动重建。市府经济发展局15日指出,目前将评估以都市更新方案推动重建,短期则先针对建筑耐震补强。
大甲第一市场兴建于1982年,位于大甲区顺天路与中华街交叉路口的黄金地段,紧邻大甲镇澜宫旁,市场共有120个摊商,平时消费者、观光客眾多,但是启用多年老旧不堪、通风不良,周边停车空间有限,地方盼能重建;市府规画透过BOT案推动重建,但经可行性研究后未果,使得重建案延宕已久。
市议员李文杰表示,市场楼上也是5里民活动中心,每逢夏季室内闷热、潮溼,除担心摊商食物变质,在市场内活动也都挥汗如雨,且最近地震频仍有安全疑虑,若BOT案无法推动,希望寻找替代方案,别一拖再拖。
市议员杨启邦说,市场位于黄金地段,一旁就是镇澜宫,每年妈祖进香,风光又华丽,但每次香客经过老旧市场或使用公厕,发现大甲门面如此「掉漆」,难免有落差感。
他指出,地方希望能好好整顿门面,而重建期间他建议运用镇澜宫后方的公有地,设置多功能大楼作为中继市场和立体停车场,一同解决停车空间不足问题。
市府经发局市场管理科长蔡永福表示,市府办理多次公听会,摊商希望重建后原地进驻,居民也盼保留里民活动空间,因此对民间企业而言,可发展条件受限,导致BOT案因此作罢。
蔡永福指出,长期规画会先与都发局讨论,评估利用都市更新方案推动重建市场并改善周边人行道、停车场等空间;短期内会先展开耐震补强,以加强市场结构安全。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