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美台国防工业会议在美国费城举行,国防部副部长徐衍璞呼吁美方主动洽询盟邦,让无法如期交运给台湾的武器由盟邦提供类同装备,并表示美方军备延宕交付的主因是供应链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台军售无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供应链被疫情拖慢只是藉口,国际情势因素的掣肘才是真正源头。
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近期发表报告指出,美国积欠台湾价值约205.3亿美元、约新台币6570亿元的军售。巧合的是,台湾明年度的国防部预算,加计特别预算、特种基金后达到6470亿元,约等于目前美国拖欠台湾的军备总额。换言之,有相当于台湾近一整年国防预算的军售未交付。若赖政府把200多亿美元拿来做1年期的美元定存,1年至少能赚到210亿新台币,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美国对台军售受到国际情势掣肘,首当其衝是受俄乌及中东两场战事的影响。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乌克兰成为过去5年欧洲最大、世界第4的武器进口国。俄乌战争导致去年欧洲军费开支总额增加16%,美国军费支出增加2.3%;北约军费开支总额达到1.3兆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5成。
美国国务院8月13日又宣布,已批准向以色列出售价值200亿美元的武器,预计最早的交付时间是2026年,首批战斗机的交付时间是2029年。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处于「现在进行式」的俄乌、中东战争很明显是「又重又急」,纵使美台关系坚若磐石,但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盟友,即便以全部马力开动军事供应链,生产出来的武器必然会优先送往乌克兰和以色列,延迟交付给台湾必然是定局。
更何况,即便是美国最新一批对以色列的军售,也要有2到5年的交付期,那么对台军售的交货究竟会延期到多久,民进党政府和国军心里应该有数。因此,徐衍璞在美台国防工业会议上的表态,已经算是委婉地向美方表达关切,然而这种呼吁究竟有几分效果,还要打个问号。
除了俄乌、中东战争以外,美中关系因素也不容忽视。今年5、7和9月,北京连续3次发布对美制裁清单,涵盖27间美方军工企业和15名高管,截至目前,北京对外国军工企业的制裁还只限于美国。而徐衍璞此次希望美方让其他盟友协助提供武器,在北京的制裁威吓与其他政治、经贸工具的影响下,究竟有多少国家或企业愿意响应,相当令人存疑。
此外,出席本届美台国防工业会议的台湾3党代表大多非国防专业背景,若联想到近期美中军事对话快速恢復的现况,不无可能也是美方有意的安排。(作者为智库研究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