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国史上的转捩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到宋朝达到最高峰,宋代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严復在给熊纯如的信中就说:「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中华文化的强韧性,在宋代长期抗御外侮的过程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南宋晚期抗御蒙古时,最能表现这种强韧性。蒙古自成吉思汗统一后,就像一阵凛冽的狂风,以空前的速度,横扫了当时旧世界的大半,铁骑所向,无不披靡,然而国势不振的宋朝,在抗拒女真百余年之后,仍能抵抗蒙古达四十五年之久,是全世界抵抗蒙古最成功的国家,使中国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以及史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可惜《宋史》仓促成书,于晚宋史实,疏于搜补,致使这段歷史隐晦不明。除宋史外,传世的史书虽有《宋季三朝政要》等,然不足以与有关北宋或南宋初期的着作如《续资治通鑑长编》与《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相比。近年来,学人始注意晚宋军国政事之研究,如张荫麟先生的〈南宋亡国史补〉,姚从吾先生的〈余玠评传〉等,可为代表作,然继此而有待努力研究者仍多,因此如何重新整理晚宋歷史,是当前宋史研究的要务。
宋代士大夫论政的风气最盛,北宋朝臣因关心朝政,先后对外患、变法诸问题展开激论,甚至引起政争,透过这些争议,可以概括地了解北宋政情的演变。南宋国脉与和战问题相始终,士人的议论也以和战及所衍生的边防、流民问题为主。透过朝臣对这些问题的争议和政策的决定与执行,来检讨晚宋政治,或许能够把握晚宋政情的递变和政策成败的重心。因此,笔者试以「晚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理宗时代的和战、边防与流民」为题,作为研究晚宋政情的基础。(三之三:摘自《和战、边防与流民》)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