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净零碳排为全球共识,企业为了降低碳排投入更多的成本,取代高碳排的制程,势必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引发绿色通膨;专家认为物价并不会在短时间大幅上涨,而是随时间逐渐反应到消费端,但是价格一旦上涨就不会回到过去。

为顺应净零永续的趋势,政府以燃气换煤发电,可降低2.25倍排碳量,中央大学讲座教授梁启源指出,天然气价格与原油关联性高,过去在2022年时,布兰特原油每桶一度涨到120美元,随着全球区域衝突增温,国际能源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2025至2026年的电价有可能逐步调升,否则在舍弃核电后,台电的亏损会逐渐扩大。

梁启源表示,今年2次调涨电价虽仅调涨产业电价,但仍影响CPI约0.25个百分点,今年1至8月CPI成长约2.3%,已经超过2%,因此不会降息,明年CPI预估为1.9%,但是加上0.25%的电价影响,也超过2%,为此明年上半年全球都在降息时,台湾可能也不会降息。

智璞产业趋势研究所绿能中心主任余适伯指出,绿色通膨主要来源为净零碳排(碳中和)的过程中,供应链将减碳技术导入所造成的成本提升,转嫁到终端产品的结果。例如企业为节能减碳,添购新设备,成本就会加入产品中,在每个环节都加一些成本间,终端产品的价格就会提高。

负面影响在于,短时间内的价格提升,中长期来看,即便随着时间往后递延的减碳成本逐渐被摊提,但企业并不会因为成本摊提而调整价格。

但好处是,已经投入的技术会在未来对于公司本身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尤其在欧美各大品牌对于自家供应链的碳中和要求下,先做的供应商能保证自己不会因此被ESG潮流淘汰,像是全球消费性电子龙头苹果,已承诺2030年做到全产品碳中和,若供应链上的公司未能提前准备,很快会遇到竞争力不足问题。

针对近期的节能减碳、碳费徵收带来的直接影响,余适伯认为2025年至2030年的影响最剧烈,首当其衝的就是石化、钢铁业、水泥业,因为它们的排碳量最高,而间接看到绿色通膨的产业为相关下游厂商,如营造业因为盖房子需要大量的水泥、钢铁,会反映在台湾的内需市场。

#降息 #企业 #绿色 #通膨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