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能源汽车车龙头比亚迪为增加竞争力,日前发函要求供应商从明年起降价10%,并获得大陆官媒人民网的支持,认为比亚迪是产销快速增长的车企,提出降价不是「非分要求」,而是「合理需求」。但6日却遭到同是官媒的大陆经济日报打脸,认为比亚迪的「极限压价」不仅让供应商跌入亏损泥潭,也提升不了车企的竞争力。

综合陆媒6日报导,日前比亚迪要求供应商自2025年开始,将所供产品降价10%.引发业界热议。网路上随后传出另一封疑似供应商回应比亚迪的邮件,除了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还呼吁比亚迪停止以无底线的压榨模式获取短期利益。

就在比亚迪与供应链业者关系趋于紧张之际,人民网日前以「比亚迪『议价』供应商,理所应当」为题发文称,相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车企是买方,占据议价谈判优势。文章表示,像比亚迪这类产销量连续快速增长的车企,在规模化採购中提出降价要求,「不仅不是『非分要求』,恰恰是『合理需求』」。

对于人民网的论点,陆媒经济日报持反对立场,认为车企以10%「极限压价」,突破了大多数供应商的价格底线,当前大陆百强零部件企业利润为7.2%。若再降10%,供应商将因此亏损。

另外,大陆车企给供应商的货款久拖不结也是陈年痼疾,目前跨国车企在大陆对供应商付款周期较短,例如宝马的付款周期已缩短至30~45天,特斯拉为90天,大陆车企的付款周期较长,且有恶化趋势。帐期越长,车企资金压力虽能缓解,但供应商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却因此增加。

经济日报指出,车企靠「极限压价」供应商获得竞争力的边际效益早已递减,且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经验表明,零部件强,则汽车工业强。

#经济日报 #降价 #周期 #车企 #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