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媒合绿电买卖,中钢被授命主导成立泛公股售电平台「台智电」,不管是工会或立委,都忧虑成为另一个钱坑。其实,投资台智电是利是弊,可以讨论。但在此之前,请先检讨中钢配合风电国产化成立的兴达海基大亏决策,不能当没事,找出该负责的人与原因,彻底检讨,杜绝重蹈覆辙。

台智电这家泛官股售电平台,是一种「集资团购」绿电概念,先统包风场发电,再卖出去给有需要的企业,股东还有优先以成本价认购权利。

虽以5.5元收购绿电不低,但像中钢本身就有5.8亿度绿电需求,只要不是百分百持股,即使出现绿电购太多卖不完惨况,应也不至于亏损。要不要持续投资,可以理性讨论。

但民进党立委林岱桦昨天在立法院点出,当初押着中钢做这件事,让兴达海基64亿打水漂是一种「政策杀人」,却是不能忽视。

回顾兴达海基,是时任经济部长沈荣津力推「风电国产化」政策下的产物,工业局(现为产发署)2018年1月公布产业关联方案,规定水下基础产业100%本土化焊接,中钢就担起这个国产化重责,成立兴达海基。

一位中钢老员工感嘆:「当初大家都想得太乐观」。一开始没想到学习曲线那么长,以为中钢有钢构、焊接技术,殊不知水下基础的高端焊接大为不同。且兴达港水深不足,一开始只做6MW风机水下基础还可以,到后来的第三期9.5MW,水深就不够。当然这中间还有开发商故意缩短交货期,藉故打回票想自行进口等原因,都是失败原因。

这些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主事者从沈荣津、产发署,再到当时的中钢前董事长邹若齐等,是否评估不足,都有责任。当时中钢还成立风电部门,要大举投资,要不是前董事长翁朝栋接任后,发觉中钢没能力做那些,砍到只剩兴达海基一案,现在还不知要亏多少。

#中钢 #投资 #绿电 #国产化 #水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