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科会的大南方新硅谷推动方案暨AI创新应用大楼招商计画启动,具有南台湾半导体供应链助攻AI创新应用的政策意涵,带动百工百业数位转型计画迈进一步。但这样大规模的计画,真能成功的完成台湾产业升级2.0,还是个科学乌托邦或消费老本的行动?值得进一步探究。
早在2016年,行政院已宣布建置台南沙崙绿能科学城,现改为大南方新硅谷方案产业核心,目的是要串连嘉南高屏四县市的半导体S廊带科学园区、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园区,锁定AI应用、净零绿能、智慧医疗、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为彰显此一政策的声势浩大,还透露超微将进驻此区的消息。
类似的发展计画,国际间常被拿来研究讨论的案例,就是19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被日本赋予经济结构脱胎换骨的重要一招。主要是战后的日本,因仰赖欧美的支援,经济上以贸易为主,科研多以应用出发,为让贸易导向转向技术自主的经济战略,日本官方也在政策、法规、金融、财政上大力支持,要发展出含金量高的高科技园区。
到了1980年代,筑波科学城举办世博会,吸引全球科技学研进驻,主打「人类、居住、环境和科学技术」,让这座科学城快速国际化。只是到了网路泡沫前后,斥资高达2.3兆日圆仅创造7,000亿日圆产值,与硅谷相差近40倍,被指为「科技乌托邦」。只能再次重塑筑波科学城的定位。
在探讨失败的原因时,专家们认为主因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机制失灵,表面上看来,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贡献颇大,却无法展现竞争力与产业价值,换言之,即科技技术的变现率不够高。
再以硅谷发展来看,简单的关键字就是史丹佛、柏克莱,以及已被併购的快捷半导体(Fairchild),两所顶尖大学人才开枝散叶,包括英特尔、AMD创办人都来自于快捷这家公司,加上创投资金助攻,发展出创新、新创摇篮,科技大厂抢落地的样貌。
回过头来看台湾。因台美之间的歷史合作渊源,1980年代设立的竹科早有「小硅谷」称号,当时主要着眼正在发展的电脑与相关周边领域,如光电、网通等,即使现在的晶圆制造,也是围绕PC主轴的「周边」应用,IC设计在半导体产业链才是当红炸子鸡,现在急于转型的面板业,更曾是园区扛坝子。
上述几个曾备受关注的科学园区发展歷程,在不同时空背景与产业趋势发展下,都有自己的转折故事。筑波为肩负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硅谷因史丹佛教授起心动念,想让学生留在当地发展,至于竹科,为的是造就台湾的经济活水,共同特点是都有强大的学研单位当靠山,影响最终发展的关键差异,还是「产业化」的能力。
政府对于大南方新硅谷推动方案,显然寄望相当高,认为南部产业跟北部差异大,是因为所有半导体大厂,都从新竹出发,透过新计画中的AI自主研发能力、半导体产业链外溢到技转与系统整合,最终要推动AI普及与应用三大任务,和扩算力、链场域、引人才、展应用四项策略,加上非红供应链的支撑力量,应大有可为。
但半导体非刚发展出来的新技术或应用,AI更是数十年前就开始发展,1997年电脑「深蓝」战胜西洋棋王,一度掀起话题,重点在于,商业上到底什么样才是「AI」价值?而「AI产业化、产业AI化」的计画脚本中,什么样的AI应用适合产业化?产业AI化要做到何种程度?内需的百工百业、民主非红阵营到底撑不撑得住商机?
大南方新硅谷、助力百工百业数位转型,均是当前科技政策的重心,政府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科技公司一起共襄盛举,惟似并未有重量级的科技大老登高一呼,反映的恐是产业连结强度,目前恐怕还在摸索的阶段。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