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于1月20日再次就任美国总统,综观竞选和候任期间提出的政见和言论,可以预见其上任后,不管在美国国内或是国际间,都将掀起千层巨浪,台湾不仅难以置身事外,在科技、贸易和国安三大领域,都可能身陷暴风圈之中,各界有必要尽快做好因应对策。

从科技竞争看,美中科技战的成败,攸关G2国力兴衰和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崛起,不会因为其政党轮替而有重大调整,即使特立独行的川普也不会偏离这个轨道。

然而,川普微调战术和拉长战线,却可能波及台湾半导体业的发展。例如在战术上,川普反对拜登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补贴政策,并暗示以关税取代,藉此迫使半导体业者为避开高额关税而赴美国投资。这也意味着,有意投资美国的半导体业者,未来恐难再享受到拜登时期的诱人补助。

战线上,川普忽略台湾多年来在半导体的研发创新,反而批评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技术窃自美国,令人担忧可能打破拜登政府好不容易与盟友建立的半导体「友岸」供应链。川普践行「让美国再次伟大」,一旦决定将此重要供应链本土化,台湾的半导体业者势将承受更大的赴美设厂压力和市场消长的考验。

贸易方面,全球紧盯川普上任后的加徵关税措施。从川普当选以来释放的讯息来看,初期面临关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因非法移民和毒品泛滥议题而被川普点名的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大陆,以及打算推动金砖货币来取代美元的金砖国家。但这只是关税战的「前哨战」,一旦进入经贸核心议题,包括巨额逆差、商品倾销、政府补贴、衝击就业等,关税战规模将大幅升级。

美国智库资讯科技与创新基金会(ITIF)去年12月9日公布的「川普风险指数」研究报告指出,川普上任后,可能遭到美国报復性经济措施的美国盟友中,风险最高的前三名是墨西哥、泰国和斯洛伐尼亚,台湾在39个美国盟友中,风险排名仅列第31名,甚至还低于日本和韩国。

然而,川普在其第一任期发动中美贸易战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已掀起一波大规模迁移潮,包括台商在内的眾多企业,为分散贸易战风险,纷纷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大陆转移至东南亚、墨西哥和印度等地,藉以化解贸易战和关税战的风险。不过,坚信关税手段有效的川普,在其第二任期使用关税手段的频率和范围,将有增无减,原被许多台商视为避风港的墨西哥、越南、泰国,都可能卷入贸易战中,台商如何在新一波贸易战趋吉避凶,再次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

在安全领域上,川普奉行的单边主义势将在第二任期延续,这让拜登政府过去四年重建的盟友关系,再度面临瓦解,尤其时值地缘政治动盪、战事频仍之际,川普对盟友的消极态度和喊价策略,对改善国际紧张局势没太多助益,套用在俄乌衝突如此,台海局势亦然,美国盟友对美国信任度只会再打折扣。

在国家安全议题上,川普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属情理之中,但要求包括台湾在内的欧亚盟友增加军费换取美国的保护,则是意料之外,不仅让经济陷入困局的欧洲各国为难,对于台湾,川普也以付「保护费」概念暗指应大举增加国防预算,其国安团队成员甚至要求增至GDP的5%,对台湾执政当局带来不小压力。如何在维护台海安全和对美军购规模间取得平衡,亦是台湾一大课题。

随着川普就职时间越来越接近,国际政商名流无不想方设法,打好与川普的关系。对台湾来说,在美中对抗的背景下,台美关系虽从川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这八年持续升温,但即将展开的川普2.0版,不论科技、经贸和国安议题上,目前川普个人对台湾态度算不上友善,我方应善加运用多年来在美国朝野建立的人脉和支持力量,在川普对台政策上发挥更大影响力,将川普的衝击波转化为助力,推升台美政经关系更上层楼。

#盟友 #拜登 #美国 #川普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