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威权体制,很难不涉及当时国民党的「恩庇侍从体制」,也就是藉由权力培养利益共同体,再藉由利益共同体巩固权力。「统治」的本质,是由少数人分配多数人的资源,民主与专制的差别,仅在于产生「统治者」的机制不同。

「恩庇侍从」并非国民党所独有,古代皇帝与功臣联姻,今日民主选举对支持者投桃报李,这是权力交换的必然。今天的民进党当然也有自己的恩庇侍从主义,但有点过头了,例如台铁挪用工程管理费给春露公司,亲绿的三立、民视拿到大笔的媒宣经费,这都是在复制威权时期的国民党。

恩庇侍从,不代表所分配的资源,一点功能都没有。就好像威权时期,中影也拍了一些好电影,党营事业也参与了台湾的经济建设等等。但这些好事,不能正当化「党国一体」的特许垄断。今天民进党的新恩庇侍从,固然也会有正面的价值,但不能正当化分配资源的厚此薄彼。

在野阵营删减60%的媒宣预算,固然会「影响从业人员生计」,但媒体在台湾并不是弱势族群,更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媒宣预算不是就业补贴,而是要正面审视它的效益,若在网路时代,政府不需要这么多媒宣预算,那删减是应有之义。

再把话讲白一点,如果民进党对文化、广电的补助是一视同仁,全台湾没人会有意见。否则台湾的苦人很多,凭什么人民的纳税钱,大多是民进党的朋友在享受呢?(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恩庇 #威权时期 #资源 #国民党 #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