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长李远在预算被删减后,引述在台的日本帮閒文人的「破蛋说」,哽咽地说台湾文化主体性的「胚胎」在此关键时期被「下毒手」。掉泪后,接着就是民进党阁员个个哭穷,声泪俱下,像说请不起手语翻译,以后没法网路订车票等等。如果阁员无法出席会议,我猜想大概是没电热便当,吃坏肚子,厕所没手纸擦拭,以致羞于见人。

除了一出闹剧之外,李远哭有严肃的一面,他所说的「胚胎」,其实是个「鬼胎」,割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文化部将沦为恐怖片的「鬼店」。为何如此呢?

过去这几年,为了配合民进党的政策,文化部编列大笔预算,资助那些配合塑造民进党意识形态的个人和团体,包括书籍、绘画、影视,不只凸显国民党执政时期的「罪恶」,更重要的是美化日本殖民主义。1945年日本战败,代表了日本殖民主义的死亡,文化部全力祭拜这个死胎,硬要它復活,就成了鬼胎。

本来李登辉之后,台湾就出现一堆的「总督府残墓守灵人」,现在有了一个鬼胎,自然转而祭拜,如此产生了「恋殖世代」,从影视到出版行业,充斥着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歌颂和撒娇,鬼影幢幢。这种日本殖民主义的鬼胎在日本根本就不存在,在台湾却到处都看见,以致于文化部吹捧的最新文学创作竟然是一本假装日本作家文笔的《台湾漫游录》,文学意境浅薄,却是文化政策的产物。由于脱离社会现实,不接地气,注定寿命短暂。

文化部创造各种鬼胎作品,靠的就是到处洒钱,一大堆影视和文字创作者成天就在推测如何满足那几个评审的标准,然后拿到一大笔补助。要消灭这种鬼胎现象,第一个步骤当然就要删除这种制造鬼胎的预算。

另外,提到补助,最近许多文艺界人士站出来批判立委陈玉珍的「要饭说」,我查文化部的最新补助资料,哇,还真吓一跳,原来现在已变成这样了。2000多万赞助写作计画,每一位从20万到40万;电影作品赞助上亿,每一部从1500万到2000万元。其中还有老国代的后人为了那一点钱去拍「转型正义」的戏,不是对歷史的无知,就是无耻到了极点。

我想到40年前的春节前夕,自己一个人在房间笔耕,写小说到凌晨3、4点,最后两万多字放在陈映真短暂復刊的《文季》,一毛钱的稿费都没有。为了实践写作计画走世界一圈,到处跟朋友借钱,想办法卖文章,哪有什么补助?大家都是这样,所以没有人会抱怨。

文化的创造不管最终是什么型态,首先来自叛逆的精神,一种不向权力低头的骨气,并且在生存的需求下想办法创造回收。目前这种补助方式等于是包养,或者说政治圈养一大堆脱离社会大眾、脱离市场机制、目光短浅幼稚的庸才,只会帮当局敲锣打鼓,在国际上没有丝毫竞争力,这种补助才是文化杀手。

至于李远说的「招降书」,更是不值一提。作为前国民党党产的高干,享尽荣华富贵后又向民进党表忠,根本不用招降,权力转换的时机出现前,他就会主动靠过来了。

#主义 #台湾 #民进党 #日本殖民 #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