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营发动大罢免愈演愈烈,民进党立委锺佳滨、沈伯洋甚至主张用「倒阁」代替罢免,理由是长痛不如短痛,连绿营外围学者也有此倡议,倒阁之声此起彼落,乍听符合民主原则,实则是愚民的说法。

按现制,我国总统是有权无责,只要当选,哪怕只比对手多1票,实际上就能指派上至行政院长、下至国营事业高层与基层等上万个职位,加上掌握执政预算资源,可无视立院席次多寡而恣意运用权力。又因宪法将罢免总统的门槛订得极高,至少要获得全体立委2/3之同意,又须交付公民复决通过,实务上几可视为不可能的任务。

至于行政院长,表面上只要取得立院过半就能发动倒阁,问题是现行宪法在经过多次修宪后,早已免去行政院长的多项重大国政义务,包括立法院若对行政院的政策表示不赞同时发动决议要求变更,或是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等,一旦政院提起覆议失败,都无须负起政治责任进而辞职。

此外,宪法更透过恐怖平衡的方式,让倒阁成功与解散国会挂勾,实质吓阻立院多数政党发动倒阁,造成行政院长只要能贯彻总统意志,哪怕执政再差也不怕失业的怪现象。

歷史上立院3次倒阁皆因在野民进党而起,皆是处于立院少数「明知不会通过而为之」,其目标并非真要倒阁,而是打击现任内阁的执政正当性。

既然总统与行政院长的权力受到如此的制度保障,所谓的「倒阁」对在野党来说,实则毫无意义可言。一则就算行政院长遭倒阁成功,不管国会解散重选结果为何,预料「被倒阁的前院长」势必会被摆去其他位置重用,不痛不痒;其次,无论总统是否要动用国会解散权,也不管国会解散重选后民进党的席次多寡,总统仍旧可依宪法任命新的行政院长。换言之,倒阁成功与否,根本不会动摇赖清德的执政权力。

除非,总统愿意对全国人民承诺,未来一旦倒阁成功、国会解散,他愿意尊重最新民意所选出的新国会权力分布;具体而言,只要民进党依然无法取得国会多数,那么,赖总统就要释出组阁权让多数党或多数联盟组阁。假若做不到,倡议倒阁则丝毫不具意义,只会消耗社会资源,加剧社会上的政治对立,消磨在野党因重选要付出的选举资金与资源。这样的结果,就是苦到人民、耗到在野党,但爽到执政党。

那些「打高空」倡议倒阁、装清高的好事说法,实可休矣!(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多数 #立院 #总统 #执政 #倒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