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挥别「金龙」、喜迎「福蛇」的同时,国际社会发生两件与台湾经济息息相关的事件。其一,大陆在西方国家封锁晶片来源下,发表「DeepSeek」人工智慧(AI)模型,震撼全球,让AI产业发展进入不同型态角力;其二,美国总统川普施压国际社会的力道持续升温,不仅新拟具的对等关税计画最快4月实施,并再度点名台湾抢走了晶片生意,打算修改晶片法的补助条件,让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笼罩阴霾。

面对国际经济呈现前所未有动盪,全球产业迎接更加激烈竞争之下,令人担忧的是,此一期间朝野陷入「烽火连天」氛围。虽赖总统最近召开五院长协商会议,却又放任行政部门反对立法部门已通过的法令、预算,甚至默许执政党启动对在野党立法委员、地方政府首长的罢免,将朝野对立氛围升华至顶峰,恐让未来数年国内政治环境更加纷扰,进而波及经济发展。

台湾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政治和谐理性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儘管之前国内经济研究机构指出,去年台湾GDP在电子、资讯、通信新兴科技产业加持下表现亮丽,成长达到4.3%,创近三年新高;至于今年GDP,虽外在环境剧变,但在外销、投资、消费「三支安打」助攻下,预估超过3.4%;然而如果政治持续纷扰无法和谐理性,势必造成台湾经济在瞬息万变情势中失去对应能力。

归纳国内朝野呈现僵局症结,或可将根源溯自2016年以来,行政部门许多政策的调整、法令增修,或财政预算的编列或特别经费之提出,立法部门在执政党一党独大下强行通过,导致在野党党採取杯葛,藉此诉诸民意。虽民进党于2024年总统大选中以4成之票数持续执政,但立法部门却又无法取得过半席次,沦为「少数」,迄今未能「诚心」展开与多数的在野党「对话」,此乃是造成政府运作陷入泥沼之关键。

无独有偶,去年11月11日日本「眾参」两院进行「首相指名」选举,虽执政联盟的「自民党」与「公明党」在眾议院中无法取得过半席次,但在野最大阵营的「立宪民主党」未能整合小党,使得石破首相经过两轮投票以「少数」的内阁持续执政。面对朝小野大格局,加上民眾期待改革,石破考量落实其所提出的政策诉求空间不易,避免眾议院在野阵营提出不信任案被迫下台,或沦为解散眾议院诉诸民意风险,并未选择一意孤行,而是採取移樽就教获致在野阵营支持,不但通过今年总预算案,而且推动与社会福利、产业调整、政治透明之立法,让政府的运作更加顺利。

无庸置疑,随着时空环境变化,国内许多相关政策或法令,未见与时俱进改革;加上部分公共政策议题,在政治权力算计与利益团体包围下,不断侵蚀台湾升级之路。然而,推动政策调整或法令增修,透过朝野对话、凝聚共识,不但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而且是无法迴避之一环。回顾过去经国先生推动改革,从经济的自由至政治之解严,这些具有歷史性与突破性颇艰鉅的挑战,皆是经国先生秉持诚心与在野人士、反对学者之不断对话,终于逐渐化解歧见。

很显然地,促进朝野对话目的乃是希望执政党透过与在野党双方,或是扩大延伸利害关系民眾、团体多方之间,彼此在自愿、对等原则下,针对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政策或法令充分沟通、协调,以达到各自期待之结果。亦即执政党必须不计政党毁誉,透过对话获致在野党支持。此一机制,并非提供任何一方追求本身权利、利益的工具,而是一种让政府与社会不同伙伴之间运作、合作之平台,藉此促进朝野和谐、社会团结,如此始能让台湾面对全球瞬息万变的环境挑战之下,发挥更坚实的韧性。

#通过 #法令 #晶片 #产业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