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动作捕捉系统需要昂贵设备和专门空间,受试者身上得贴满感测元件,大幅限制其应用范围。台北荣总与资策会、阳交大脑科技计画团队合作研发「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未来可望应用于各式神经退化疾病,成为术前评估、术后復健及长期追踪的重要工具。

「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不需使用任何感测装置,只需要4台高解析度相机,受试者在特定范围下步行,不超过5公尺,即可精确捕捉步态,并透过AI技术分析,包括关节角度、脚跟位置、走路速度等数据一览无遗。

阳明交大物理治疗暨辅助科技学系助理教授施惠婷举例,正常人的走路轨迹,加速和减速是非常流畅的,不会有很大的波动,透过「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都可以看出端倪。

台北荣总神经修復科医师郭昭宏说明,不同神经疾病会有不同的步态表现,但临床上不一定能够量化,因此透过动作捕捉系统,整合脑电图(EEG)与肌电图(EMG)等数据,可用于术前评估、术后復健及长期追踪,进一步延伸至远距云端復健、跌倒风险评估及脊椎退化疾病研究,并计画与外骨骼设备结合。

郭昭宏表示,「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并非要取代现有的标准诊断工具,而是在疾病初期或后续辅助上提供多一点资讯。接下来将投入临床应用,建立「动作捕捉资料库」,预计以10岁为单位,各年龄层收集30到50名健康者的步态资料,之后逐步收集中风、脊髓损伤及神经退化疾病等患者数据。

#受试 #步态 #交大 #疾病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