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期间,英国官员认为政策有3个范筹:国内政策、帝国政策和外交政策。当前,美国川普政府对乌克兰的政策是帝国政策,非外交政策。因为帝国主义只是关心自己的帝国,全然不在意其他国家,遑论国际秩序。
讽刺的是,我们看到了被美国学者形容为「头髮着火一般急得乱窜」的欧洲,此刻正仓促地希冀遵循外交政策与川普进行会商。老欧洲的两个主要国家,英相施凯尔和法国总统马克宏分别在本周前往美国与川普举行会谈。
值此同时,老欧洲的另一主要国家德国在23日的全国大选中,首次出现了1945年以来难以想像的情况,极右另类选择党AfD获得超过20%的选票,跃居第2大政党。德国这个歷史上迄今最不受21世纪威权主义影响的国家,在这次大选中失去了免疫力。这个巨大的转变对欧洲和欧盟将造成根本性影响;垮掉的不仅是欧盟最大的国家,还有欧盟的政治和道德基础。
面对这样的情势,英法德可以联手力挽狂澜让川普回到大西洋关系的「正轨」吗?抑或,不得不接受欧洲版图的改变,放弃乌克兰?
马克宏和施凯尔到华府的目的均在企图说服川普不可忽视欧洲安全,轻易与俄罗斯总统普丁在乌克兰谈判中满足克里姆林宫的索求。川普会买帐吗?答案恐怕依然是欧洲拿什么来交易。儘管施凯尔表明,在重建乌克兰和平上,英国愿意在必要时刻派遣地面军队到乌克兰。但几十年来年投资不足,英国的武装部队已变得空洞化,数量、能力和装备方面都非常薄弱。
实际上,若没有美国大力参与,在乌克兰建立一支可靠的维和部队所需的资源将是巨大的,更别说保护欧洲安全了。欧洲人对驻军的看法也存在分歧。月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小组讨论会上,德国前外交官伊辛格认为,包括中国军队在内的多国维和部队参与驻扎乌克兰将比欧洲部队更好,此一建议遭到英国歷史学者弗格森严厉批评。
2月中旬在法国召开的紧急峰会上,德国和波兰已表明不会派遣军队到乌克兰。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波兰是态度最强硬的欧洲国家之一,但此刻考虑自身安全的立场更坚定。其他与会国家多未明确表态,包括召集会议的法国在内,可见欧洲各国依然心存观望,举棋未定。
英国国安顾问鲍威尔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的一次谈话中告诉笔者,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说多数战争都以谈判结束是对的,他相信这次也是如此。他认为一个透过和平谈判解决俄乌战争的方案是可以想像的,「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显示,普丁想要认真谈判」。如今看来,泽伦斯基和鲍威尔都是对的,只是,他们万万未料到,普丁想认真谈判的对象,是美国的川普总统,不是乌克兰,也不是英国或欧盟。
随着派军乌克兰维和的现实和风险变得更加清晰,在川普二度执政创造的新现实下,欧洲各国政府和领导人必须接受没有美国支持、无能为力的事实。最终,欧洲可能会做出过去3年来一直承诺永远不会做的事─抛弃乌克兰,让其自生自灭。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