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因应战争或重大灾难,伤患无法立即后送或医院量能无法负荷,国防部军医局规画建置「前进外科小组」,将手术室拉到前线。台湾外科医学会外伤委员会主委林恒甫24日表示,大型灾难发生时,外科医师可以携带简易装备到现场附近的适合场所,执行抢救性的手术,让病人初步稳定,争取后送时间。

林恒甫表示,「前进外科小组」是卫福部外科韧性计画的一环,初期是加强外科医师的基础能力,接着是成立「备援手术室」,他指出,现行规定下,外伤患者可由紧急救护技术员执行包扎固定等处置,高级救护技术员可执行气管插管,但输血、输液、切开伤口则须由外科医师执行。

林恒甫说,台湾医院密集,后送距离很近,一般情况下只要「跑快一点」就没问题,但若发生超过医院应变能力状况,例如断水断电、病人量过大等,甚至战争,就可能需要派「前进外科小组」至现场紧急处置。

军医局和外科医学会、外伤医学会目前合作办理相关课程训练,林恒甫说,首先从急重症外科系开始,目标是让全台所有外科系医师都具备一定能力。另小组需要使用携带式装备,例如开刀用的灯、内建电池的手术刀,都是未来整备重点。

台湾外伤医学会前理事长简立建也指出,「前进外科小组」是外科的延展,不只在医院做精致的手术,而是做「救命」的处置,例如地震导致数百人骨折,可能被压了好几天才救出来,现场可能没有电力,更没办法消毒,只能用最简单的器械进行截肢,以保全病人性命。

简立建提到,美国军队医学发展很发达,外伤患者照顾能力非常强,在常规情况下,患者进入手术室90秒就能执行开胸并夹住主动脉;乌克兰受战争影响,很多医院缺电、缺水,医疗资源缺乏,于是由行动外科小组做救命手术,再后送至邻近的波兰。

#后送 #执行 #医院 #外伤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