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经近60年风霜的新竹县北埔乡大坪国小育英楼,由居民、师生共同参与建造,採用在地建材,并由北埔匠师设计打造,过去校方一度想将育英楼拆除重建,但在与社区沟通协调及眾人努力下,2022年正式登录为歷史建筑。为了记录并留下育英楼歷史,关心地方文史的居民搜罗资讯,写成《来自土地的建筑》一书,26日正式发表。

「育英楼不仅是一栋学校建筑,更是地方发展与教育歷史的重要文化资产。」大坪国小校长彭铭君指出,当初担心安全问题,预计规画拆除重建,后争取到客委会经费,加上育英楼被登录为歷史建筑,补强、维修没问题,育英楼因而保存下来,盼在地人文故事透过育英楼传递下去。

育英楼为北埔乡最后一处保存完整的公有建筑,近60年来见证矿业繁盛带动地方兴衰。有鑑于育英楼饱含歷史文化意涵,地方人士自发组成的「穿山甲小队」,着手出版《来自土地的建筑》一书,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与两年余编纂,由居民、教师与编辑团队共同编写,记录了育英楼的取材、施工歷程与歷史变迁。

穿山甲小队发起人之一的陈绍忠回忆,出版此书相当不易,当初在疫情期间做田调,访问匠师竟然约在菜园的工寮,空气比较好,当时也搜集了很多故事,匯整资料也是非常大的工程。

作者之一的建筑师徐嘉明表示,《来自土地的建筑》内容提及建筑物、地区产业,都是未来大坪国小最好的教案,也是地方创生最好底蕴。徐嘉明透露当时撰写此书几乎是跟时间竞赛,有太多资讯要整理,仍希望有更多的资讯能让育英楼故事更完整。

#故事 #土地 #歷史 #资讯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