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缺工「一床难求」的问题,健保推动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去年7月试办后,至今年2月底,仅服务1813人次,未来将扩大推动。专家直言,目前执行的难处在许多试办的医院亏损,影响他院投入的意愿,给付必须提高;另也缺乏「区域联防」机制,当医院急诊忙起来,就难以花时间说服病患在宅治疗、转介邻近院所收案,政策上仍需中央力量介入。
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允许病患出现尿路感染、肺炎、软组织感染时,能在家、机构中接受照顾。医疗机构可以远距监测生命徵象,并设有24小时紧急联络中心,必要时上门访视,或透过绿色通道送医。截至今年2月底,全台共1813人次接受服务,中区的院所参与最多,共254家,其次为台北区177家、南区106家、高屏区104家、北区77家、东区31家。
奇美医院急诊医学部高龄急诊科暨整合医疗中心主任黄建程表示,在宅急症照护有3种模式,个案来源包括居家医疗的患者、机构住民,及急诊患者。奇美医院8成的在宅病患来自急诊,2成来自居家医疗。
对于政府规画扩大在宅急症照护,黄建程认为,计画若要成功,其一关键是给付制度。医院收的个案为10公里内居民,一次访视可能需要1.5~2小时,一个护理师一天约只能看4~5个患者,有不少医院亏损。奇美是因居家病患的量大,才有约12%的盈余,呼吁政府要改善给付,吸引更多院所投入。
万芳医院副院长许金旺认为,在宅住院者多行动不便,不只是医护,还需呼吸治疗师、药师等,团队的建立很重要。病患在家时,会担心自己出状况,得透过远距的生理监测掌握情况,医疗团队也要24小时待命,随时处理。
员郭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郭亭亚说,现行试办计画缺乏区域联防机制。以员郭医院而言,收案对象多为居家医疗个案,大医院则是急诊较有需求,却因急诊忙碌,难以花时间说服患者在宅住院,得自行向大医院建立管道,完成患者的转介,「需要一点中央的力量」,为各院所建立在宅住院的绿色通道,提高参与的诱因。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