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美国鱼叉飞弹服役,它有着100公里的射程,加上主动雷达导引带来的射后不理性能,一举成为西方阵营最常见的反舰武器。然而,此时是中华民国国际处境的黑暗期,虽然政府年年向美国申购鱼叉飞弹,但是美方的回应总是「射程超过100公里的鱼叉飞弹属于攻击型武器,不符合台湾关系法」,驳回我方的申购请求。失望之余,只有自行研制一途。
早在雄风1型初步量产之际,中科院就已经提出更长射程的反舰飞弹计画,试图利用美制BQM-34火蜂(Fire Bee)为基础加以改造,称为「中流计画」,但是实际执行后发现,火蜂靶机的尺寸太大,不容易部署,而且早期的试射效果也不好,最终研发专案废止。虽然如此,中流计画也算是为往后的雄风2型打下了经验基础。
这种射程超过100公里的次音速反舰飞弹,技术关键在小尺寸的涡轮喷射引擎,以及更进步寻标器;这部分的技术争取过程相当曲折,在雄2研发阶段,购买到以色列「梭烈4式」(Sorek 4)涡轮喷射引擎200具,但是在后续的量产时,可能是对岸的外交压力,以色列拒绝再提供,使得中科院只能从手头上有的这些引擎进行逆向仿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具备自行生产的能力。
雄2飞弹的寻标段,採用雷达-红外线的双寻标模式,这种设计在当时并不多见,但是优点是极为明显的,使得雄2难以被电子干扰,精准度极高。早年的寻标器先是对外採购,之后国内的半导体电子产业成熟,雄2也就引进国内厂商提供的相关零件,此举降低了成本,确保后续保修,也使国内厂商能够分享军事採购的利润。
舰射型雄2飞弹于1992年正式服役,虽然雄2本身就150公里的射程,但是为了军方仍然积极研发由战机搭载的空射型,1993年完成试射,一度有意投入量产,计画在安装在IDF战机上。
然而,1998年美国表示,「为补强台湾防卫需要」,同意出售空射版鱼叉反舰飞弹,装备于美国出售台湾的F-16战机上,这使得雄2的空射型被取消;不久后,美国也同意出售舰射型鱼叉飞弹,安装在诺克斯巡防舰上。原本所谓的「鱼叉飞弹是攻击型武器」,在此时此刻又成了防卫型武器,美国这种政策改变,经常让人哑然苦笑。
雄2最神秘的衍生型是「雄2E巡弋飞弹」,加装了尺寸更大的涡轮扇引擎,弹体尺寸更为巨大,因此射程与弹头都有加强,目前雄2E仍属高度机密,仅有几张不清楚的试射照片。(更多精彩内容请免费下载《翻爆》APP)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