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近期推出可将照片转换为「吉卜力风格」的AI图像生成工具,在网路上引发爆红潮,无数用户沉浸在怀旧梦幻的画风之中。然而,在这波技术惊艷与使用热潮之下,却也暴露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忧--创作者的权益正面临空前的挑战。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说法点出关键:目前生成式AI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仍属未明。尤其像OpenAI这样的商业公司,所开发的AI模型是基于庞大的图像与文字资料进行训练,当中许多来源极可能包含未经同意的艺术作品。这样的模式不仅模糊着作权界线,更对创作者形成实质损害。想像一位插画家耗时数月完成的作品,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AI的学习素材,进而被生成出成千上万张「类似风格」图像,甚至被用来取代人类创作,这样的状况若不加以规范,将严重打击创作社群的信心与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风格」虽未直接构成侵权,却不代表对创作者无害。AI生成的图像因模仿风格而得名,但这些风格背后,是艺术家多年来累积的独特语汇与技术结晶。当这些「语汇」被AI模仿至极致,并广泛应用于商业用途时,实际上已削弱创作者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与价值。这并非单纯的艺术参考,而是一种系统性的风格掠夺。若放任AI继续以现行模糊规范运作,最终可能导致一种「风格通货膨胀」的现象,创作者失去风格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其在产业中的生存空间。
因此,从保护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主张更严谨的法制建构与实务监管。首先,AI公司应建立透明的资料训练来源机制,清楚标示所使用的着作是否取得授权。其次,应强化「同意原则」,若AI需以某艺术家的风格进行训练,应取得明确同意并给予合理报酬。再者,主管机关应积极制定AI训练资料的合理使用范围,并考虑对艺术家开放「风格选择权」与退出机制,让创作者能决定自己的风格是否能被AI模仿使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强化教育与公眾意识,让使用者明白,虽然AI生成图像看似无害,但其背后可能牵涉他人智慧财产。唯有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创作价值的尊重与保护共识,才能守住创作自由与原创精神的核心价值。
科技的进步不应以牺牲创作者为代价。保护创作权利,不是阻挡AI发展,而是为AI未来的永续发展立下清晰且公平的规则。(作者为科技集团法务)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