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两岸关系虽起伏跌宕,1996年还曾爆发飞弹危机,但人际交流、经济互惠从未中断,人们相亲相惜、经济休戚与共。即使政治一时陷入紧张对立,民间紧密的交流和源源不断的互动,总能冲开政治阴郁,打造出新的共同利基,进而引领政治气候的转变。

理直气壮推进两岸交流

「赖17条」横空出世前后,从检调严查选举期间两岸交流活动是否涉及「介选」、民进党人和网军侧翼联手对陆配群体猎巫、以区桂芝为标的对坚持中国认同的民眾震慑,到硬卡两岸观光正常化、截断与特定大陆院校的交流、限缩陆生在台可攻读的专业,林林总总的举动虽各有说词,却清晰传递两岸互动「关上大门」的消极信号。民眾风行草偃重启心中「小警总」,严密自我审查,视与大陆交流为大忌。解放军以反制「赖17条」为由进行军演,使紧绷的气氛进一步升高。

从台湾一侧看大陆的军事动作,虽满满压力感,但也不要忽略「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同理,军事也是政治讯息的载体。4月2日军演结束之际,国台办主任宋涛会见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关键时间点所传递陆方的诠释。

宋涛开篇就引述习近平的话,「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并强调两岸同胞是家人,不是敌人。宋涛强调要坚决反对台独和外来干涉,亦表态要继续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言下之意,和平的大门并未因这次军演和「赖17条」而关上。

民间有识之士能做的,是理直气壮、依法依规推进有序、透明、健康的两岸交流,才能在民进党政府与大陆关系再逢新寒之际,敞敞亮亮地展现台湾社会的另一种态度和声音,稳住急速坠落的两岸和平。

与隔绝将近80年的南北韩相比,两岸关系最大的幸运是近40年来的民间交往。不但为台湾带来绵长的贸易财,壮大台商在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位置。

更重要的是,40年来,两岸通过产经、文化、教育及婚姻亲缘等方方面面建构起来的种种新联繫,不但抚平了国共内战的伤痕和仇恨,消融了冷战堆迭出的怀疑与误解,使两岸社会的相互理解、相互参与达到新高。由民间推动实现的歷史潮流,更促使两岸主政者的决策理性化、人性化。

推动两岸关系拨乱反正、再次凝聚向前向好的动能,只有靠守住交流不能断这条底线,对大陆和国际社会释放出:台湾许多人珍惜两岸互动往来的成果、坚持和解、拒绝走向战争的信号。

传递拒绝走向战争信号

赖政府执政10余月来,配合美方倡言的「豪猪战略」,认准唯有升高军事威摄、使大陆对发动战争慎之再慎才是保台之道。但硬币的另一面,如果民进党放手让两岸民间恢復自然、和谐的往来,重启善意的交流,两岸商人、亲属、同侪、观光客再次交织于彼岸,岂不是对和平更大的保障?

再者,不论对北京或华府,台湾问题只是中美关系的一环。只要中美关系大局未决裂或摊牌,任何一方贸然点燃战火的机率都微乎其微。川普再次上台以来,多次公开表示无意与中国打仗,对尽早实现「川习会」抱持期待。川普第二任期对华总体方针和对台政策尚在酝酿中,还须经这场峰会来锚定。当此之际,台湾民间大可不必因担忧战火迫近,就放弃、断绝对大陆的交流。

对执政者来说,固然可举出各类国安案件或产业机敏案件,佐证收紧交流的合理性。但判断好本末,分清主流图像和少数事态,把握好「维和」、「备战」两种信号的平衡,不偏废任何一端,让超过半世纪的安全繁荣维繫不坠,才是赢得民心的要件。

#交流 #大门 #大陆 #政治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