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小明个性开朗活泼,近3个月却整天嗜睡,极度抗拒出门,即使到学校也是精神不济,更令人担忧的是开始暴饮暴食,体重直线上升,但睡眠、抽血检查都没有异常。许多家长可能会认为青少年只是发懒或贪吃,但若这些行为持续数月并影响生活,应提高警觉,别忽视「非典型忧郁症」的可能。

非典型忧郁症好发在15~25岁青壮年族群,且秋冬季节发作机率较高。新竹身心医学诊所院长周伯翰观察,患者的家族常有情绪疾患病史,如忧郁症或躁郁症,特别是三亲等内。

周伯翰表示,非典型忧郁症有5大特徵。首先是情绪会因为外在的正面刺激而暂时改善,例如听到好消息时会感到开心,但过一段时间又回到忧郁状态。第二是容易感到嗜睡,即使睡眠时间充足仍感到疲倦。

第三是经常摄取高热量食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导致体重增加。第四是感觉四肢像铅一样沉重,行动反应迟缓。第五是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容易因为他人的批评、拒绝或人际关系问题而极度焦虑,导致社交障碍出不了门。

非典型忧郁症的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心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医师会提供血清素回收抑制剂或多巴胺正肾上腺素回收抑制剂的抗忧郁药,也可透过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改善负面认知与人际关系敏感。

周伯翰提醒,规律有氧运动、晒太阳能够改善情绪与能量水平,饮食方面则避免过量摄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另可建立规律作息,调整睡眠时间,减少白天过度睡眠的情况。

#忧郁症 #非典型 #抑制剂 #心理治疗 #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