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政府须雪中送炭,避免创新动能冻结;创投与新创是转型要角,不应再被政策忽略,趁势为软体与数位创新添柴加火。

美国总统川普宣布实施对等关税,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剧烈震撼,也对出口导向的台湾经济敲响警钟。这场变局提醒我们:不能再倚赖传统制造与代工为主的经济模式,台湾必须全力推动新创事业与数位经济,才能建立真正的经济韧性与主体性。

美方强调货品贸易逆差,却忽略自身透过数位平台、云端服务、品牌授权与金融体系所获取的巨额利润。美国长年享有全球数位经济的结构性优势,台湾若无法建立本土创新与高附加价值服务体系,将在国际竞争中持续处于价值链下游。

近期政府提出880亿元的产业支持方案,虽涵盖工业与农业各面向,但新创与数位经济产业却未被明确纳入。在此关键时刻,强烈建议政府应同步提出针对新创产业的具体对策与资源配置,作为政策的必要延伸。台湾若要真正摆脱出口结构的过度集中、打造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动能,新创与创投的角色必须从「被提及」升级为「被部署」。

唯有透过扩大创投资金来源、激励企业投入早期投资、建构完整的退出机制,才能让新创事业有实力面对川普关税政策带来的全球供应链重组压力,也才能引导台湾产业从制造思维迈向创新驱动。

进而向政府提出五个政策建议:一、将新创事业适用年限延长至八年,并放宽有限合伙税制适用条件,配合新创发展周期。

二、比照文创与生技产业,提供创投与企业投资新创的租税奖励,提升投资诱因。

三、由国发会与金管会主动协助新创事业上市上柜,简化创新版制度实施门槛。

四、加强出口导向新创的市场拓展与资金协助,扩大政策性基金与民间创投合作。

五、鼓励公股行库与国营事业投入创投基金,强化长期资金动能。

当全球局势剧变、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之际,创新与创业绝非次要配角,而是引领台湾产业升级与多元化的关键引擎。新创,是不能失去的战略根本。

此刻若不主动扶植、积极部署,将错失的不只是一群创业者的未来,而是整个国家产业下一个成长循环的起点。

新创事业所需的不只是资金,更是整体制度与政策的对接;创投机制所能带动的,也不只是财务资源,更是一套孕育风险与转型的市场文化。

政府若真要建立「创新岛」,就必须从这个关键时刻开始,把新创事业纳入政策的主航道。

#新创事业 #创投 #建立 #转型 #产业